浮语虚辞的成语故事
拼音fú yǔ xū cí
基本解释指大话、空话。
出处《东观汉记 隗嚣传》:“吾年已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
暂未找到成语浮语虚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浮语虚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契讷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
一家之辞 | 《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
一言两语 | 《玉娇梨》第二回:“倒只愁儿子无真实之才,恐怕一言两语露出马脚。” |
一言半语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
一言半辞 | 《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
一语中人 | 宋·李昌令《令善录·刘贡父》:“盖好谑人者,但知取快一时,不知一语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
一语中的 | 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
一语双关 | 浩然《艳阳天》第86章:“又转脸看看弯弯绕这伙子人,一语双关地说:\'我再宣布一声,谁想浑水摸鱼,挑拨是非,那是办不到。\'” |
一语成谶 | |
一语破的 | 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
一语道破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
一诺无辞 | 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
一辞同轨 | 《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
一辞莫赞 | 《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
一钱不落虚空地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员一千两银子,好在一钱不落虚空地,将来自有作用。” |
一面之辞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一面虚词 |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
七言八语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
万口一辞 | 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
万死不辞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
万语千言 | 唐 郑谷《燕》诗:“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
三盈三虚 | 汉·王充《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出。” |
三言两语 | 元 施惠《幽闺记 姐妹论思》:“有三言两语,寄也无因。” |
三言二语 | 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
三言五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五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起难来。” |
上下浮动 | |
不以辞害志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不可同年而语 |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变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