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垢藏污的成语故事
拼音nà gòu cáng wū
基本解释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暂未找到成语纳垢藏污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纳垢藏污)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山不藏二虎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不藏不掖 | |
东藏西躲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
东躲西藏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 |
中心藏之 | 《诗经·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丹之所藏者赤 | 《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
乱首垢面 |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世文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
五藏六府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 |
什袭以藏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人家竞相传钞,什袭以藏。” |
什袭珍藏 | 《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 |
什袭而藏 | 宋 张守《跋唐千文帖》:“当与夏璜赵璧什袭而藏。” |
兵不污刃 | 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 北周 庚信《贺平邺都表》:“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遗,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
养贤纳士 |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一折:“养贤纳士,修德治民。” |
出污泥而不染 | 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出纳之吝 | 《论语·尧白》:“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内之吝谓之有司。’” |
凿楹纳书 |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
刮垢磨光 | 唐 韩愈《劝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
刮垢磨痕 | 唐·孙樵《与高锡望书》:“贵文则丧质,近质则太秃,刮垢磨痕,卒不能到史。” |
剖腹藏珠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元年》:“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
包藏奸心 | 三国 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刘表自以为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 |
包藏祸心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
匿影藏形 | 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匿瑕含垢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
半筹不纳 | 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
卧虎藏龙 | 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
去故纳新 |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
同尘合污 | 明·李贽《藏书·大臣传·狄仁杰》:“同尘合污,与世委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