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罪潜逃的成语故事
拼音wèi zuì qián táo
基本解释潜:暗中。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出处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畏罪潜逃。”
暂未找到成语畏罪潜逃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畏罪潜逃)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下车泣罪 | 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
不测之罪 | 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
不畏强御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 |
不知者不罪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
东奔西逃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过多少次败仗,东奔西逃,最后决定了与汉家和好的大计。” |
东躲西逃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2回:“这公子左冲右突,那番兵东躲西逃,直杀透番营。” |
东逃西窜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因那年避乱南奔,被官兵冲散了女儿瑶琴,夫妻两口,凄凄惶惶,东逃西窜,胡乱的过了几年。” |
严师畏友 | 宋·陆游《渭南文集》第27卷:“使人苦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
临阵脱逃 | 清 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
二罪俱罚 |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
人言可畏 | 《诗经 郑风 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仓皇出逃 | 南唐·李煜《破阵子》:“最是仓皇离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
以功赎罪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凌统传》:“以功赎罪。” |
伐罪吊人 |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
伐罪吊民 | 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
低头认罪 |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头认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吗?” |
何罪之有 | 《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
作奸犯罪 | 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象在帮坏人的忙呢!’” |
公冶非罪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
兴师见罪 | 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 |
兴师问罪 | 宋 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
出入人罪 | 宋 王禹偁《用刑论》:“然见其用刑与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
初生之犊不畏虎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
功首罪魁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
劫数难逃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0回:“那怕你佛祖亲来,也消了胸中五气。逢此阵劫数难逃,遇他时真人怎躲。” |
匹夫无罪 | 《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匿迹潜形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