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收博采的成语故事
拼音páng shōu bó cǎi
基本解释广泛收集采纳。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怗毕》:“裴松之之注《三国》也,刘孝标之注《世说》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
暂未找到成语旁收博采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旁收博采)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
一发而不可收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乱败之及,一发而不可收也。” |
一发而不可收拾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他们在文七爷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爷醉后之言,又全被统领听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气,又是醋,并在一处,一发而不可收拾。” |
一揽包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指台抹凳,担汤担水,一揽包收,多是他上前替力。” |
上雨旁风 | 唐·韩愈《面海神庙碑》:“上雨旁风,无所盖障。” |
不可收拾 | 唐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
不堪收拾 | 孙荪《云赋》:“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几小时以前乌合起来的兵马,现在是丧魂失魄,溃不成军,大有不堪收拾之状了。” |
不揪不采 | |
不敢旁骛 |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希特勒在西线胜利以前,他似乎是谨慎的。攻波兰,攻挪威,攻荷、比、法,攻巴尔干,都是注全力于一处,不敢旁骛。” |
丰富多采 | 秦牧《艺海拾贝 “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 |
举手可采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 |
云收雨散 | 宋·周邦彦《烛影摇红》词:“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 |
仁言利博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
作舍道旁 | 《幼学琼林 卷三 人事类》:“作舍道旁,议论多而难成。” |
俱收并蓄 | 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
假手旁人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
光采夺目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玉台翠树,光采夺目。” |
兴高采烈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
兼收博采 | 宋·陆游《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观,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 |
兼收并容 | 章炳麟《华国月刊发刊词》:“凡七略所录,分科所肄,以及艺术之微,稗官之说,靡不兼收并容。” |
兼收并录 |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传闻异辞,记载别出,不能兼收并录以待作者之抉择,而私作聪明,自定去取,则此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四矣。” |
兼收并畜 | 清·黄宗羲《传是楼藏书记》:“古来藏书者,亦不乏兼收并畜。” |
兼收并蓄 | 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
兼收并采 | 宋·曾巩《谢章学士书》:“兼收并采,不遗偏材一曲之人者,此所以无弃材也。” |
兼览博照 | 《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
冷眼旁观 | 宋 朱熹《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
凤采鸾章 | 南朝·梁·沈约《谢齐竟陵王示永明乐歌启》:“凤采鸾章,霞鲜锦缛。” |
凭轼旁观 | 清·王韬《土胜俄不足恃》:“土人自此以为俄不足为战,诸国皆凭轼旁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