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魁首的成语故事
拼音wén zhāng kuí shǒu
基本解释魁首:为首的,这里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写得最好,文才极高。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通晓描鸾刺绣。”
暂未找到成语文章魁首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文章魁首)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代文宗 | 明·郭勋《英烈传》第19回:“他两人真是一代文宗。” |
一文不值 | 明 毕魏《三报恩 骂佞》:“最可悲年少科名,弄得一文不值。” |
一文不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一文如命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个毛病,啬细非常,一文如命。” |
一文莫名 | 巴金《谈<憩园>》:“不过我虽然一文莫名靠稿费生活,却不能不说自己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会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个杨老三的故事。” |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费了。有时,看这东西不难;没有时,便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没得银钱,便是俗语说得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
一纸空文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 |
七步成章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
七首八脚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本来不会走城里的路,这时着了急,七首八脚的乱跑,眼睛又不看着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头撞到一顶轿子上。” |
三首六臂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子牙见对营门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 |
下笔成文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
下笔成章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
不名一文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不堪回首 | 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不文不武 | 唐 韩愈《泷吏》诗:“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 |
不直一文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爱一文,不直一文。” |
不立文字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不通文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
丧言不文 | 《孝经·丧亲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礼无容,言不文。’” |
临文不讳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
主文谲谏 | 《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举首加额 | 宋·司马光《谕若讷》:“上乃飞白‘安静’二字,以赐若讷,若讷然后举首加额,受而藏之。” |
举首奋臂 | 宋·苏轼《论积欠六事状》:“民为积欠所压,如负千钧而行。免于僵仆则幸矣;何暇举首奋臂,以营求于一饱之外哉?” |
举首戴目 |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书》:“天下举首戴目,属心执事者,难以一二计。” |
乃文乃武 | 唐 王勃《九成宫颂》:“一阴一阳,神道也。乃文乃武,圣图也。” |
乃武乃文 | 语出《书经 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