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亡国奴亡国奴的故事

亡国奴的成语故事


拼音wáng guó nú

基本解释指已经亡国或所在国土被侵占、受外国侵略者奴役的人。

出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现在他们眼看就要当亡国奴了,除了反抗,再没有出路。”


暂未找到成语亡国奴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亡国奴)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国三公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万国来朝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
三徙成国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三户亡秦《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上医医国《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专权误国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闻其专权误国……朕当即为处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于礼不当。”
丧师辱国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丧权辱国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丧胆亡魂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为国为民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一折:“有为国为民贤才,因苦谏不听,反遭诛戮。”
为国捐躯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9回:“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主少国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举国一致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举国上下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第一节:“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
举国若狂西汉 戴圣《礼记 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乌舅金奴宋·陶糓《清异录·器具》:“左右窃相谓曰:‘乌舅金奴正好作对。’”
于家为国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知你结勾他邦,可甚于家为国。”
于民润国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
亡不待夕
亡不旋跬《新唐书·萧瑀传》:“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
亡不旋踵宋·苏辙《<元佑会计录>序》:“晋武帝削平吴蜀,任贤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风,然而亡不旋踵。”
亡可奈何
亡命之徒《周书 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亡国之器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亡国之声《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亡国之社《谷梁传·哀公四年》:“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