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叶旁牒的成语故事
拼音zhī yè páng dié
基本解释牒:记载宗族的谱牌。比喻旁系亲属。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为何明弃储君,翻寻枝叶旁牒。”
暂未找到成语枝叶旁牒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枝叶旁牒)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叶扁舟 | 宋·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一叶报秋 | 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
一叶知秋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叶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迷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
一叶障目 |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枝一栖 | |
一枝一节 | 明·莫是龙《画说》:“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 |
一枝之栖 |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上雨旁风 | 唐·韩愈《面海神庙碑》:“上雨旁风,无所盖障。” |
不敢旁骛 |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希特勒在西线胜利以前,他似乎是谨慎的。攻波兰,攻挪威,攻荷、比、法,攻巴尔干,都是注全力于一处,不敢旁骛。” |
不蔓不枝 | 宋 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两叶掩目 | 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
作舍道旁 | 《幼学琼林 卷三 人事类》:“作舍道旁,议论多而难成。” |
倡条冶叶 | 宋 欧阳修《玉楼春》词:“南园粉蝶能无数,度翠穿红来复去。倡条冶叶恣留连,飘荡轻于花上絮。” |
假手旁人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
傲霜枝 | 宋 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共枝别干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他们所注之书,或所见不同,各有所取;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 |
冰销叶散 | 《隋书 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
冶叶倡条 | 唐 李商隐《燕春台》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
冷眼旁观 | 宋 朱熹《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
凭轼旁观 | 清·王韬《土胜俄不足恃》:“土人自此以为俄不足为战,诸国皆凭轼旁观。” |
别生枝节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现在人心皆惑,稍一宣扬,诚恐别生枝节,当遵谕格外秘密。” |
剪枝竭流 | 《魏书·高闾传》:“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虽剪枝竭流,终不可绝矣。” |
加叶添枝 | |
加枝添叶 | 《金瓶梅传奇》第十三回:“汤裱褙道:‘不是奴才夸口,敢怕时日久时,便是王抒亲看,也难辨真伪。 ’遂又加枝添叶,把如何拿王抒欺君误国罪唬她,唬得她当场晕死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