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通儒硕学通儒硕学的故事

通儒硕学的成语故事


拼音tōng rú shuò xué

基本解释犹言通儒达士。

出处《南史·贺瑒传》:“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又《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计论无倦。”


暂未找到成语通儒硕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通儒硕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介儒生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7回:“生员及一介儒生,何敢妄干国政。”
一家之学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
一念通天汉·魏伯阳《参同契》:“精勤不退,一念通天。”
一窍不通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一窍通,百窍通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
一脉相通鲁迅《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
一通百通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万事亨通清 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通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上当学乖《泾谚汇录》:“上当学乖,言吃亏处,即是长见识处也。”
下学上达《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不媿下学《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不学无术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不学无识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不学面墙《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不愧下学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不通世务
不通文墨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不通时宜明·郎瑛《七修类稿·方头》:“今人言不通时宜而无顾忌者曰方头。”
不通水火东汉 班固《汉书 孙宝传》:“稚季耳目长,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丰功硕德元·王恽《淇州创建故周府君祠碑铭》:“其丰功硕德,具载墓碑,兹不复云。”
串通一气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临池学书《晋书 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乌鹊通巢《隋书·郭隽传》:“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
九儒十丐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书通二酉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互通有无唐 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亘古通今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