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贤遏恶的成语故事
拼音bāo xián è è
基本解释褒:褒奖,称赞;遏:抑止,阻止。赞扬贤良,阻止邪恶。
出处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铭序》:“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议论最长。”
暂未找到成语褒贤遏恶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褒贤遏恶)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字褒贬 |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
三期贤佞 |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 |
不念旧恶 | 春秋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不恶而严 | 《周易 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
不置褒贬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
丑类恶物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
东阁待贤 |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
两贤相厄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
为恶不悛 | 晋·干宝《搜神记》第七卷:“贾后为恶不悛。” |
为非作恶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
主贤臣良 | 唐·白居易《敢谏鼓斌》:“声闻于外、以彰我主贤臣良。” |
举善荐贤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举贤任能 | 《礼记 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
举贤使能 | 《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
亲贤远佞 | 唐·韩愈《顺宗实录》第三卷:“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礼勿贱,非义勿行。”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
从恶如崩 | 《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从恶是崩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
从恶若崩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以大恶细 | |
以恶报恶 | 《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 |
任人唯贤 | 《尚书 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
任贤使能 | 《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汉·王充《论衡·自然》:“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
众好众恶 | 《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众建贤才 | 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
众恶必察 | 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优贤扬历 | 《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遂兴无为之治,优贤扬历,表善绌恶,遵九德以绥民,崇晏晏之惠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