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战者危的成语故事
拼音wàng zhàn zhě wēi
基本解释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
出处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暂未找到成语忘战者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忘战者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三战三北 | 《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
不宣而战 | 朱自清《不知道》:“美国过去曾两次不宣而战,第一次系北非巴巴拉之海盗,曾于1883年企图封锁地中海上美国之航行。” |
不忘久要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不忘故旧 |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多谢大王不忘故旧。” |
不忘母训 | |
不忘沟壑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歧注:“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 |
不战而溃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孙膑使人挑庞涓之头示之,步军不战而溃。” |
不知者不罪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
且战且走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
且战且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北军奋勇,四门杀出,我军且战且退,诱北军四散离城。” |
丢三忘四 |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于礼不当。” |
临危下石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谈经济者,少甚么看风使舵、临危下石之人。” |
临危不乱 | 梁实秋《槐园梦忆》:“此次事件端赖季淑临危不乱,镇定应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祸灾。” |
临危不惧 | 《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
临危不惮 | 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临危不惮,赴救远征。” |
临危不挠 | 《周书·李棠柳桧传论》:“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
临危不苟 | 老舍《四世同堂》:“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 |
临危不顾 | 《三国志 魏志 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
临危制变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
临危受命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临危履冰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
临危授命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
临危效命 | 宋·欧阳修《谢复龙图阁直学士表》:“徒因学古之勤,粗识事君之节,苟临危效命,尚当不顾以奋身,况为善无伤,何惮竭忠而报国。” |
临危自悔 | 元·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缚,方才是临危自悔。” |
临危自省 | 明·无名氏《云台山》第二折:“我与你指迷途,临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禄如增。” |
临危自计 | 后晋·刘昫《旧唐书·吴溆传》:“人臣食君之禄,死君之难,临危自计,非忠也。” |
临危致命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