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权辱国的成语故事
拼音sàng quán rǔ guó
基本解释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暂未找到成语丧权辱国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丧权辱国)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国三公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
一时之权 | 《韩非子·难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淮南子·人间训》:“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
一时权宜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不穿孝这桩事自己也知是一时权宜,其实去报仇,所以才不穿孝。” |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唐·高武仲《中兴间气集》:“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 明·顾大典《青衫记·承璀受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大小三军,听吾命令。” |
一言丧邦 | 《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旧唐书·孙伏伽传》:“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谅足深诫。” |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一言而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 |
万国来朝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 |
三徙成国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
上医医国 | 《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
不丧匕鬯 |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
不知权变 |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
专权恣肆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8回:“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
专权擅势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先王之时,春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
专权误国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闻其专权误国……朕当即为处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
专权跋扈 | 《清朝野史大观·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惟载垣等前后一切专权跋扈情形,谋危社稷,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 |
丢魂丧胆 | 张希平《雁翎队》:“伪军见我们登上船,吓得丢魂丧胆。”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于礼不当。” |
丧伦败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此亦系理数应然;只因你前生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 |
丧天害理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 |
丧失殆尽 | |
丧家之犬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7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
丧家之狗 | 《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
丧尽天良 | 清 钱泳《履园丛话》:“今人既高贵骄奢矣,而又丧尽天良,但思利己,不思利人。” |
丧师辱国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
丧心病狂 | 《宋史 范如圭传》:“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