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辞穷理屈辞穷理屈的故事

辞穷理屈的成语故事


拼音cí qióng lǐ qū

基本解释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出处《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暂未找到成语辞穷理屈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辞穷理屈)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家之辞《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一穷二白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一言半辞《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一诺无辞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一辞同轨《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辞莫赞《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一面之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面儿理
万口一辞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万死不辞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
不以辞害志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不可理喻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不屈不挠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
不挠不屈清 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吾民族以不挠不屈之气概,与外族战,与土番战,与寒暑战,卒能斩荆披棘。”
不理不睬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
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不谋同辞《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不赞一辞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不辞劳苦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不近道理《古今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不露辞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与世长辞汉 张衡《归田赋》:“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常辞。”
丧天害理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
临难不屈《旧唐书·刘弘基传》:“高祖嘉其临难不屈,赐其家粟帛甚厚。”
丽句清辞
义不容辞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