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露研朱的成语故事
拼音dī lù yán zhū
基本解释见“滴露研珠”。
出处明·叶宪祖《鸾鎞记·品诗》:“滴露研朱非草草,从容鉴定庶无尤。”
暂未找到成语滴露研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滴露研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点一滴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
不露圭角 | 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毁方而瓦合”郑玄注“去已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 |
不露声色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
不露形色 | |
不露斤斧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巧匠施工,不露斤斧。” |
不露神色 | 老舍《老张的哲学》:“南飞生不露神色,只是两手微颤,龙树古坦然的和别的会员说闲话,像没有看见选举结果似的。” |
不露辞色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
不露锋芒 | 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 杂说》第20卷:“语有力而不露锋芒者,善言也。” |
不露锋铓 | |
丑态毕露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贾琏亦丑态毕露。 |
人生如朝露 | 《汉书·苏武传》:“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
人生朝露 | |
仙露明珠 | 唐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
以紫为朱 | 明·刘基《官箴中》:“俾好作恶,以紫为朱。” |
以紫乱朱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倾心露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次日又排筵宴,各各倾心露胆,讲说平生之怀。” |
傅粉施朱 | 战国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
兼朱重紫 | 晋·葛洪《抱朴子·任命》:“服冕乘祒,兼朱重紫,则若固有之,常如布衣。” |
凶相毕露 | 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吴丙治向他征收税款时,他凶相毕露地威胁:‘谁有钱给你,小心你的脑袋吧!’” |
出乖露丑 | 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小姐,若真个打起官司来,出乖露丑,一发不好。” |
出头露脸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伯伯不守戒律,伯母何必出头露脸,送与官打,被他燥皮,又要吃惊吃吓。” |
出头露面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
初露头角 | 周得京《花城洛阳赏牡丹》:“相传洛阳牡丹在隋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到唐朝初露头角。” |
初露锋芒 | 《人民日报》1984.2.25:“舒同的墨海生涯从他十四岁在乡间初露锋芒时算起,已有六十五个年头了。” |
刻苦钻研 | 《祖冲之》:“敢于推翻前人的错结论,表现了古今杰出科学家所共有的刻苦钻研、坚持真理的精神。” |
半吐半露 | 《红楼梦》第五十回:“因贾母尚未说明,自已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了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
危如朝露 | 《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延年益寿乎。” |
危若朝露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