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卑辞厚礼卑辞厚礼的故事

卑辞厚礼的成语故事


拼音bēi cí hòu lǐ

基本解释卑:谦抑。指言辞谦逊,礼物丰厚。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暂未找到成语卑辞厚礼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卑辞厚礼)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家之辞《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一言半辞《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一诺无辞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一辞同轨《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辞莫赞《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一面之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万口一辞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万死不辞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三茶六礼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不亢不卑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们奶奶就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
不以辞害志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不卑不亢老舍《四世同堂》五三:“今天,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他必须避免硬碰,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捞几个钱。”
不抗不卑《红楼梦》第五六回:“他这远愁近虑,不抗不卑,他们奶奶就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
不知天高地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
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不谋同辞《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不赞一辞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不辞劳苦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不露辞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与世长辞汉 张衡《归田赋》:“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常辞。”
丰功厚利汉·班彪《王命论》:“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
丽句清辞
义不容辞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义不辞难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义正辞严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义正辞约
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