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颜进谏的成语故事
拼音fàn yán jìn jiàn
基本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出处《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暂未找到成语犯颜进谏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犯颜进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客不犯二主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
一干人犯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
三谏之义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
不可侵犯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德国愿意停止反苏,愿意放弃所谓《防共协定》,承认了苏联边疆的不可侵犯。” |
不栉进士 | 唐 朱揆《谐噱录 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
不知进退 | 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
不进则退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卷:“凡人不进则退也。” |
不进油盐 | |
东窗事犯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
主文谲谏 | 《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了不长进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酒狂》:“甥了不长进,今且奈何。” |
五颜六色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
井水不犯河水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毛泽东《论政策》:“对于国民党军队,应继续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尽量地发展交朋友的工作。” |
从谏如流 | 汉 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 |
以誉进能 | |
以进为退 | 《孙子·行军》:“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
以退为进 | 汉 扬雄《法言 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 |
众怒难犯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作乱犯上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智者称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 |
作奸犯科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作奸犯罪 | 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象在帮坏人的忙呢!’” |
依流平进 | 《南史·王骞传》:“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进,不须苟求也。” |
倍道兼进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22回:“迎二帝于沙漠,救生民于涂炭,尔其倍道兼进,以慰朕怀。” |
倍道而进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
先意承颜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
公规密谏 | 《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