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煎何急的成语故事
拼音xiāng jiān hé jí
基本解释煎:煮;何:多么;急:紧迫。煮得为什么那样急。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暂未找到成语相煎何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相煎何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相情原 | |
一相情愿 |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厢情愿’。” |
一脉相传 |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叙别》:“纯仁今日将麦舟赈济曼卿,这才是一脉相传,何愁皇天不佑。” |
一脉相承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如今这两个侄儿,虽分鸿胪、宜宾两派,毕竟一脉相承,所以一个模样。” |
一脉相通 | 鲁迅《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七相五公 | 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 |
三旨相公 | 《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上下相安 | 《晋书·束皙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嫠缨之请,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
下眼相看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 |
不可奈何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 |
不奈之何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相国老夫人听得悲泣,不奈之何,故谒微生,愿求脱命计。” |
不急之务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和传》:“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墓,其于名行,岂不善哉!” |
不打不成相识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
不打不相识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
不明真相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
不相上下 | 唐 陆龟蒙《蠹化》:“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 |
不相为谋 | 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不相违背 |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结束其传统的对外妥协,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错误政策,将国民党引导到和人民愿望不相违背的地位。” |
不相问闻 | |
不相闻问 | 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
不知何许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 |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
不知轻重缓急 |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 |
不耻相师 | |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于礼不当。” |
两相情原 | |
两相情愿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相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