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成语故事
拼音yīn cái shī jiào
基本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进行;教:教育。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暂未找到成语因材施教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因材施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表人材 | 明·刘璋《飞花艳想》第一回:“友梅生得一表人材,美如冠玉,又且颖悟过人,做的文章,便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十五岁上,就领了钱塘县学批首。” |
三教九流 |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第六卷:“(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
三迁之教 |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
不可教训 | 《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
不吝指教 | 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一致》:“我现在提出我对上述各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是否有当,希望读者不吝指教。” |
不吝赐教 | 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 |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 宋·悟明《联灯会要·道本禅师》:“老赵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
不因不由 | 《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西门庆不因不由,信步走入里面观看。” |
不因人热 | 汉 刘珍《东观汉记 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
不屑教诲 | |
不教之教 | 《吕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
不教而杀 |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
不教而诛 |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
不见棺材不下泪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咱如今将理和他说,不见棺材不下泪,他必然不妥。” |
不见棺材不掉泪 | 浩然《艳阳天》第52章:“这家伙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不见棺材不落泪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咱如今将理和他说,不见棺材不下泪,他必然不妥。” |
东施效颦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乐善好施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乐书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
九流三教 |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 |
事出有因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 |
云布雨施 |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缘陵流泽,云布雨施。”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 |
云行雨施 | 《周易 干》:“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
互为因果 | 韩振波《多余的人》:“老师教得十分尽力,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再攀艺术高峰;学生非常刻苦,进步之快超出教师的逆料。于是,二者互为因果。” |
五短身材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2回:“这个好汉祖贯两淮人氏,姓王名英。为他五短身材,江湖上叫他矮脚虎。” |
人材出众 | 清 吴趼人《情变》第四回:“我想我们二官人材出众,生得又秀气,何老头子见了,一定是中意的。” |
以法为教 | 《韩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
伤教败俗 | 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
作育人材 | 《诗经·大雅·域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