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蓼虫忘辛蓼虫忘辛的故事

蓼虫忘辛的成语故事


拼音liǎo chóng wàng xīn

基本解释吃惯了蓼(一种有辣味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出处《文选·王粲(七哀)》:“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咨。”晋·左思《魏都赋》“习蓼虫之辛,玩进退之维谷。”


暂未找到成语蓼虫忘辛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蓼虫忘辛)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万苦千辛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四折:“我受了些热血相喷,万苦千辛,恰便似翻滚滚的雪浪里逃生。”
不忘久要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不忘故旧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多谢大王不忘故旧。”
不忘母训
不忘沟壑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歧注:“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
丢三忘四《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久久不忘陶铸《松树的风格》:“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
久要不忘《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乐以忘忧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乐而忘归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西巡狩,乐而忘归。”
乐而忘忧
乐而忘死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遂居深山之间,积土为室,编蓬为户,弹琴其中,以咏先王之风,亦可以乐而忘死矣。”
乐而忘返《晋书 符坚载记上》:“坚尝如邺,狩于西山,旬余,乐而忘返。”
乐道忘饥《晋书·乐志》:“与君周旋,乐道忘饥。我心虚静,我志沾濡。”
亿辛万苦李大钊《大哀篇》:“民既托庇于其下,在理当负斯责,亿辛万苦,其又何辞。”
从流忘反《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一记得了,久而久之,不论尊卑长幼,远近亲疏,一股脑子,把称谓搁起来,都叫别号,尤其怪。照这样从流忘反,流到我大清二百年后,只怕就会有‘甲斋父亲’‘乙亭儿子’的通称了。”
停辛伫苦唐 李商隐《河内诗》之一:“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伫苦留待君。”
停辛贮苦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结论》:“及读意大利建国史,而观其千回百折、停辛贮苦、吞酸茹险之状,自设身以当此境,度未有不索然气沮。”
入鲍忘臭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入鲍忘臭,效尤至祸。”
公尔忘私明·李贽《晃错》:“[晃错]公尔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晃氏之不安矣。”
公而忘私汉 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公耳忘私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公耳忘私,国耳忘家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出公忘私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尽扫刮同异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称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勿忘在莒《吕氏春秋·直谏》:“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勿怠勿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