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剥痛疮的成语故事
拼音hù bō tòng chuāng
基本解释比喻互揭阴私。
出处《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潘大娘说林老太婆的媳妇结识戏子,林老太婆说潘大娘偷和尚,彼此互剥痛疮。”
暂未找到成语互剥痛疮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互剥痛疮)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七疮八孔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6回:“俗话说‘好账不如无。’在我身上一天,就在我心里一天,恨不得一剪剪齐,争乃近日手窘,七疮八孔的,难以骤完。” |
七病八痛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4回:“就是在雯青家里,一年到头,上下多少人,七病八痛,都是他包圆儿的。” |
三病四痛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到老没个儿女,设或三病四痛,没个贴体亲人,那时要茶无茶,要饭没饭,便是活受地狱,何须定要变得牛马!” |
不关痛痒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这里虽还有两三个老婆子,都是不关痛痒的。” |
不痒不痛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不痒不痛,浑身上或寒或热;没撩没乱,满腹中又饱又饥。” |
不痛不痒 | 明 吴炳《情邮记 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 |
不知痛痒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2卷:“同父意见亦同,常言道:‘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说正心诚意的,多是一班害了风痹病,不知痛痒之人。’” |
丧明之痛 | 《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
互不相容 | |
互为因果 | 韩振波《多余的人》:“老师教得十分尽力,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再攀艺术高峰;学生非常刻苦,进步之快超出教师的逆料。于是,二者互为因果。” |
互为标榜 | 清·朱彝尊《王礼部诗序》:“间或肆志风雅,率求名位相埒者,互为标榜,不复商榷于布衣之贱。” |
互为表里 | 晋 陈寿《三国志 董允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 |
互相推托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彼此互相推托,皆齐之不收,反遗之以与金人用。” |
互相推诿 | 明·李贽《焚书·因记往事》:“甚至互相推托,以为能明哲。” |
互相标榜 | 东汉 班固《汉书 党锢传序》:“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互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 |
互相残杀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天下之人,互相残杀。” |
互通有无 | 唐 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
交头互耳 | |
亲痛仇快 | 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
令人痛心 | 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特别是我们这些负责的同志还有不少的歪风,给予工作的损害也是令人痛心的。” |
切肤之痛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
切齿痛心 | 《战国策 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史记 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
切齿痛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
创剧痛深 | 郭末若《苏联游记·七月十日》:“斯大林城市可云创剧痛深,全市无一家完整房屋。” |
创巨痛仍 | 唐·柳宗元《寿州安丰县孝门铭》:“创巨痛仍,号于穹旻。” |
创巨痛深 | 南北 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臣父遭遇无道,创巨痛深,无以仰答明诏。” |
创深痛巨 |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于是自己率领一群民贼来制造‘创深痛巨’,教军官放火烧城。” |
创钜痛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