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布帛菽粟布帛菽粟的故事

布帛菽粟的成语故事


拼音bù bó shū sù

基本解释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出处《宋史 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暂未找到成语布帛菽粟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布帛菽粟)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丝半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儿子不能挣得一丝半粟孝敬父亲,到要破费了父亲的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
不辨菽粟清 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辨菽麦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不辩菽麦晋 葛洪《抱朴子 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不食周粟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义浆仁粟清 冯桂芬《上海果育堂记》:“易缠头之金,义浆仁粟不匮矣;辍秉烛之晷,读书治生有余矣。”
云布雨施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缘陵流泽,云布雨施。”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
云布雨润《宋书·夷蛮传·诃罗驼国》:“敷演正法,云布雨润。”
仁浆义粟《搜神记 杨伯雍》:“公汲水作义于坂头,行者皆饮之。《后汉书 黄昏传》:“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
任人摆布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糖葫芦装作不知,任他摆布。”
兴云布雨明·无名氏《南极登山》第二折:“小圣东海龙神是也,奉上帝敕令,管领着江河淮济,溪洞潭渊,兴云布雨,降福消灾,济渡众生。”
切切此布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希望全体人民,一律安居乐业,切勿轻信谣言,自相惊扰。切切此布。”
功垂竹帛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化干戈为玉帛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历兵粟马
厉兵粟马《新唐书 刘仁轨传》:“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
发号布令战国·卫·吴起《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发宪布令《墨子 尚同下》:“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
发愤展布康有为《大同书》戍部第一章:“则一现女身,纵天地予以奇才,无复有发愤展布之日,仅为一家一姓育子女。”
名书竹帛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名垂竹帛《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啜菽饮水西汉 刘安《礼记 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坐糜廪粟明·刘基《卖柑者言》:“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垂名竹帛《封神演义》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天粟马角《史记·刺客列传论》:“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太仓一粟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多少大家集个成数出来;但恐太仓一粟,无济于事。”
子女玉帛《左传 僖工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他生焉。”
子女金帛《宋史·岳飞传》:“金贼所爱,惟子女金帛,志已骄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