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骸窜影的成语故事
拼音qián hái cuàn yǐng
基本解释骸:形骸;窜:伏匿。躲藏起来不露面。
出处《魏书·刘昶等传论》:“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余,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
暂未找到成语潜骸窜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潜骸窜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 梁启超《新民说》第九节:“谚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悲哉!” |
上窜下跳 |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长的事情办成。” |
东奔西窜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钱塘县派差去查过,果然那些狗东奔西窜,践踏田禾。” |
东投西窜 | |
东窜西跳 | |
东逃西窜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因那年避乱南奔,被官兵冲散了女儿瑶琴,夫妻两口,凄凄惶惶,东逃西窜,胡乱的过了几年。” |
乞骸骨 | 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
偶影独游 | 晋 陶潜《时运 序》:“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
刀光剑影 | 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
刀光血影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一:“武汉三镇,自北伐以来,在刀光血影之下已经窒息了整整十年。” |
前尘影事 | 田汉《影事追怀录·引言》:“中国文人谈到往事喜欢叫它‘前尘影事’,意思是这些事像影子似的过去了。” |
化为泡影 | 郭沫若《洪波曲 第七章 一》:“由于六月十一日的黄河决堤,使豫东成为泽国,也就化为了泡影。” |
匿影藏形 | 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匿迹潜形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发潜阐幽 |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述异·桃花夫人示梦》:“此翰苑笔也,聊赠一枝,以报发潜阐幽之厚意。” |
只影单形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2回:“又见辛环已死,只影单形。” |
只影孤形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无名氏<前腔四首>》:“看双飞双倚鸳鸯鸟,我只影孤形怎及他。” |
只身孤影 | 宋·葛长庚《水龙吟》词:“人间天上,喟然俯仰,只身孤影。” |
吊形吊影 | 明·袁宏道《别恨篇为方子公赋》诗:“独自吊形吊影,谁人知暖知寒。” |
吠影吠声 | 清 梁启超《管子传》第一章:“而后之陋儒,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无之,乃反吠影吠声。” |
含沙射影 | 晋 干宝《搜神记》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
吹影镂尘 | 《关尹子 一宇》:“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 |
响答影随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7卷:“由是论之,罪福报应,犹响答影随,不差毫末。” |
四体百骸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3回:“胎一成,则四体百骸气随欲至,如珠滚荷盘,如烟含柳缕,无不可到之处也。” |
四肢百骸 | 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诗:“四肢与百骸,屈曲如杯锩。” |
土木形骸 | 《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
埋头顾影 | 明·李贽《答邓明府》:“非与世之局琐取容,埋头顾影。” |
壁间蛇影 | 明 唐顺之《答王龙溪郎中书》:“若于此处稍参不破,则昔人所谓壁间蛇影,足以生疑而致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