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罪己责躬罪己责躬的故事

罪己责躬的成语故事


拼音zuì jǐ zé gōng

基本解释罪己:归罪于己;躬:自己。责备并归罪于自己。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暂未找到成语罪己责躬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罪己责躬)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己之私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一己之见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近时曾公端伯亦编皇宋百家诗选,去取任一己之见。”
下车泣罪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不测之罪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不知者不罪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严于律己宋 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忆邓拓·邓拓和人民日报》:“老邓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承担责任,不使别的同志感到压力。”
严以律己,宽以字人清·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清·罗泽南《与蒋瀛海书》:“取古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道,鞭策自己身心,以调和其血气。”
事不关己《曹雪芹别传》:“当时的风气是谨言慎行,少发议论,事不关己,不必打听,因此对这一次大征战的命将出师,一直不甚了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事必躬亲唐 张九龄《谢赐大麦面状》:“伏以周人之礼,唯有籍田,汉氏之荐,但闻时果,则未有如陛下严祗于宗庙,勤俭于生人,事必躬亲,动合天德。”
二罪俱罚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井臼躬操西汉·刘向《列女传·周南妻传》:“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亲操井臼。”
人一己百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人己一视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以功赎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凌统传》:“以功赎罪。”
以天下为己任《南史 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宋 朱熹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至于人。”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艺林学山八》:“杨(杨慎)以朱(朱熹)忌而毁之,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以己度人汉 韩婴《韩诗外传》:“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以己律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可惜大家总不肯这样办,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
伐罪吊人《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伐罪吊民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低头认罪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头认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吗?”
何罪之有《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