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投璧抵的成语故事
拼音zhū tóu bì dǐ
基本解释谓以珠玉投掷鸟鹊。比喻人才不被重视。
出处清·钱谦益《送曾霖寰使君左迁还里》诗之二:“珠投璧抵亦何妨,国论惛呶重可伤。”
暂未找到成语珠投璧抵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珠投璧抵)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串骊珠 | 明·陶宗仪《辍耕录》:“有字多声少,有声少字多,所谓一串骊珠也。” |
一字一珠 | 唐 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
三千珠履 | 西汉·司马迁《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
三告投杼 |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
下井投石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说他的坏话。” |
不吝珠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恰好听得树上黄莺巧啭,就对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将《满江红》调赋“莺”一首,望不吝珠玉,意下如何?’” |
东投西窜 | |
中外合璧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
中西合璧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咱们今天是中西合璧……这边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萨坐在右首,他同来这刘先生坐在左首。” |
举手投足 |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义气相投 | 明·崔时佩《西厢记·金兰判袂》:“同袍兄弟胜同袍,义气相投漆和胶。” |
乘间投隙 | 宋·辛弃疾《九议之一》:“然而特怵于天下之士不乐于吾之说,故切切然议之,遂使小人乘间投隙,持一偏可喜之论以媒己私利。” |
乘间抵隙 | 清·黄遵宪《驳革命书》:“于是浮浪之士,失职这徒,乘间抵隙。” |
乘险抵巇 | 《新唐书·刘栖楚传》:“然其性诡激,敢为怪行,乘险抵巇,若无顾藉。‘ |
买椟还珠 |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二龙戏珠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
五体投地 | 《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
五体投诚 | |
五星联珠 |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咸丰季年三奸伏诛》:“八月朔旦,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登极之日,久阴忽霁,八表镜清。” |
五星连珠 | 《竹书纪年》上卷:“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
五窦联珠 | 《新唐书·窦群传》:“兄常、牟、弟痒、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 |
人老珠黄 | 清 张贵胜《遣愁集》:“人老珠黄,春残花谢。” |
仙露明珠 | 唐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
以卵投石 | 先秦 墨翟《墨子 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
以水投水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若以水投水,何如?” |
以水投石 |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 |
以玉抵乌 | 北齐·刘昼《新论·辩施》:“昆山之下,以玉抵乌;彭蠡之滨,以鱼食犬,而人不爱者,非性轻财,所丰故也。” |
以玉抵鹊 | 汉·桓宽《盐铁论·崇礼》:“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