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穿针的成语故事
拼音yǐn xiàn chuān zhēn
基本解释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
出处汉 刘向《说苑 善说》:“缕困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明 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二:“万乞吴二娘怎生做个方便,到黄府亲见小姐询其下落,做个穿针引线之人。”
暂未找到成语引线穿针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引线穿针)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丝不线,单木不林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这福儿一丝不线,单木不林,也觉读的慢懈。” |
一条线儿拴两蚂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因为咱们俩是一条线儿拴两蚂蚱,飞不了我,蹦不了你的。” |
一矢双穿 | 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庖俎,还他个一矢双穿。”按,此指抗洋倒清二者并进,一举两得。 |
一线之路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若权奸之去,则正当洗肠涤胃。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之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 |
一线希望 | 丁玲《水》:“他们还留着一线希望,这希望使他们一天一天地瘦起来,然而却一天一天地清醒起来了。” |
一线生机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生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 |
一针一线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一针一线,他们也没得收藏。” |
一针一缐 | |
一针见血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
七穿八洞 | |
七穿八烂 | |
七穿八穴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5卷:“有时十字街头七穿八穴。” |
万箭穿心 | 《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听到哥子末后一段说话,真如万箭穿心,竟放声大哭起来。” |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不绝如线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
不绝若线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
东海捞针 | 元 柯丹丘《荆钗记 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
东穿西撞 | 《隋唐演义》第二六回:“次日进城中访察……亦不晓得那张善士住在何处,东穿西撞,但闻街谈巷语,东一堆西一簇,说某家送了几千两,某家送了几百两。” |
丝来线去 | 《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
临渴穿井 |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以瞽引瞽 |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觉世训》:“怪人佛老之徒出,自中魔计,以瞽引瞽,讹人以不可知之事,以售己诈……兼之魔鬼入心,遂造出无数怪诞邪说,迷惑害累世人。” |
凤引九雏 | 《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 |
分朋引类 | 清·昭槤《啸亭杂录·不喜朋党》:“鄂张二相国秉政,嗜好不齐,门下士互相推奉,渐至分朋引类,阴为角斗。” |
千里姻缘一线牵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 |
千里姻缘使线牵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1回:“自古三世修来同一宿,又曰千里姻缘使线牵,我和你是强不得的。” |
单丝不成线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为见解珍解宝是个好汉,有心要救他,只是单丝不成线,孤掌岂能鸣。” |
单丝不线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说甚么单丝不线,我着你缺月再圆。” |
发引千钧 |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