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弱攻昧的成语故事
拼音jiān ruò gōng mèi
基本解释兼并弱国,讨伐昏聩糊涂的君主。
出处《尚书 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暂未找到成语兼弱攻昧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兼弱攻昧)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字兼金 |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苏、黄遗墨流传至今者,一字兼金。” |
下帷攻读 |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
不弃草昧 | 《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
不揣冒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4回:“晚生还有一句话,不揣冒昧,合老世翁商议。” |
不攻自拔 | 《梁书·武帝纪》:“粮食既足,士众稍多,围守两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卧取之耳。” |
不攻自破 | 唐 顾德章《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不甘示弱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我的第一个师父》:“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 |
不皦不昧 | 春秋·楚·李耳《老子》:“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
丰肌弱骨 | 宋 范成大《园丁折花七品各赋一绝》:“丰肌弱骨自喜,醉晕妆光总宜。独立风前雨里,嫣然不要人持。” |
二者不可得兼 | 《孟子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什围伍攻 | 宋·秦观《李陵论》:“古之善用兵者,虽能以寡覆众,而什围伍攻之道未尝忽焉。” |
他山之攻 | 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攻错 |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以众暴寡,以强凌弱 |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于是一乡自为一国,一姓自为一群,以众暴寡,以强凌弱。” |
以夷攻夷 | 《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颜师古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明史·李材传》:“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以守为攻 | 宋·秦观《边防策下》:“盖充国以先零穷寇,急与之角,则中国必有馈挽转输之劳,故罢骑留屯而图以期月,此则以守为攻者也。” |
以弱制强 |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
以弱胜强 | 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
以强凌弱 |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
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
以强欺弱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贤弟,我等忠义自守,以强欺弱,非所愿也。” |
以强胜弱 | 《商君书 画策》:“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 |
以攻为守 | 宋 陈亮《酌古论 先主》:“且吾又闻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 |
以毒攻毒 | 宋 罗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积,巴菽殂葛犹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
以长攻短 | |
众口交攻 | 《明史·王应熊传》:“言陛下召应熊,必因其秉国之日,众口交攻,以为孤立无党,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