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楼叠榭的成语故事
拼音céng lóu dié xiè
基本解释层:重复,接连不断;榭:建在台上的房屋。形容建筑物错落有致。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原来并不是个集镇,只有几家人家,住在这山坡之上。因山有高下,故看去如层楼叠榭一般。”
暂未找到成语层楼叠榭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层楼叠榭)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十八层地狱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
万丈高楼从地起 | 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沈从文《虎雏再遇记》:“他记得一句格言:‘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因此永远能用起码名分在军队里混。” |
三叠阳关 | 宋 周邦彥《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
上楼去梯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临水楼台 | 宋·汤恢《祝英台近·中秋》词:“洞庭窄,临水楼台,清光最先得。” |
九叠云屏 | 李白 《廬山謠》:「 廬山秀出南斗旁, 屏風九疊雲錦張。」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亚肩叠背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嚷嚷,屯街塞巷,都来看大虫。” |
亭台楼阁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台楼阁,树林山水,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 |
人去楼空 | 唐 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仙山楼阁 | 《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 |
凤楼龙阙 | 唐·韦庄《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诗:“洛岸秋晴夕照长,凤楼龙阙倚清光。” |
凤阁龙楼 | 南唐·李煜《破阵子》:“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
十八层地狱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
压肩叠背 | 《水浒传》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压肩叠背,何止一二千人。” |
叠岭层峦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5回:“走的是些悬崖峭壁崎岖路,叠岭层峦险峻山。” |
叠嶂层峦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叠嶂层峦,点点苍苔铺翡翠。” |
叠床架屋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斅,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
叠矩重规 | 《三国志 蜀书 郤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
叠石为山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二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 |
叠见层出 |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摘句图》:“至于清词丽句,叠见层出。” |
叠见杂出 | 《明史·刘茞传》:“今民穷财殚,府藏虚罄,水旱盗贼,星象草木之变叠见杂出。” |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三章:“一去就是好些年,说要回来,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
堆金叠玉 | 唐·韩愈《华山女》诗:“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
密密层层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 |
寸木岑楼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
层出不穷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二》:“天下之巧,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岂一端所可尽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