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贫问苦的成语故事
拼音fǎng pín wèn kǔ
基本解释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出处郭寿《迷路记》:“平地春雷响,来了共产党,访贫问苦下了乡,介梅见太阳。”
暂未找到成语访贫问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访贫问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贫如洗 | 元 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
一问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
万苦千辛 |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四折:“我受了些热血相喷,万苦千辛,恰便似翻滚滚的雪浪里逃生。” |
三推六问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上天不负苦心人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多辛苦了几次如今却高高中了个第三,可谓上天不负苦心人,文章自有定论。” |
不敢问津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长沮桀溺藕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不相问闻 | |
不相闻问 | 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
不知甘苦 |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
不耻下问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
不胜其苦 | 唐 白行简《李娃传》:“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生不胜其苦而毙。” |
不辞劳苦 | 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
不问三七二十一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
不问不闻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
不问皂白 | 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
不问青红皂白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
不闻不问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
丙吉问牛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 |
东捱西问 |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
串亲访友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六章:“像个平常串亲访友的人,不紧不慢地朝东北的黄庄走去。” |
乐嗟苦咄 | 《鹖冠子·博选》:“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
乐贫甘贱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3卷:“其次潇洒荜门,乐贫甘贱,抱经济之器,泛若无;洞古今之学,旷若虚,爵之不从,禄之不受。” |
乐退安贫 | 唐·司空图《漫书》诗:“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
乐道安贫 | 《晋书·儒林传论》:“……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方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也。” |
人贫志短 | |
人贫智短 | 《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道‘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
亿辛万苦 | 李大钊《大哀篇》:“民既托庇于其下,在理当负斯责,亿辛万苦,其又何辞。” |
以口问心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随又忖道:‘妇人之言,何足凭谁!况且他一顿饭钱,尚不能预备,就有惊恐,他如何出力相报得?’以口问心,行了几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