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别离苦的成语故事
拼音ài bié lí kǔ
基本解释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出处《瑜伽师地论》第61卷:“何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
暂未找到成语爱别离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爱别离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万别千差 | 《大唐善导和尚集 证集序》:“说一切诸法,千差万别,如来观音,历历了然。”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
万变不离其宗 | 徐特立《抗战给我的机会》:“对任何人,无论相识不相识的,总是一套话。言论有系统,万变不离其宗。” |
万苦千辛 |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四折:“我受了些热血相喷,万苦千辛,恰便似翻滚滚的雪浪里逃生。” |
三句不离本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冊来送给人看。”清 颐琐《黄绣球》第十回:“我是业医的,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 |
三句话不离本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
三角恋爱 | 老舍《黑白李》:“三角恋爱,不得劲儿。” |
上天不负苦心人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多辛苦了几次如今却高高中了个第三,可谓上天不负苦心人,文章自有定论。” |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
不即不离 | 《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
不可须臾离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 |
不知甘苦 |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
不知自爱 | |
不胜其苦 | 唐 白行简《李娃传》:“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生不胜其苦而毙。” |
不辞劳苦 | 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
不辞而别 |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
临别赠言 | 唐 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
临别赠语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团组织的教导,教师的嘱咐,妈妈的叮咛,同学们的临别赠语,又记取了多少?” |
久别重逢 |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公坊却好多年不见了,说了几句久别重逢的话,招呼大家坐下,书僮送上茶来。” |
乐嗟苦咄 | 《鹖冠子·博选》:“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
乐山爱水 | |
乡土难离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
云泥之别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矫慎》:“仲彦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 |
亲离众叛 | 《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人离乡贱 | 明·沈璟《埋剑记·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
亿辛万苦 | 李大钊《大哀篇》:“民既托庇于其下,在理当负斯责,亿辛万苦,其又何辞。” |
仁民爱物 |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众叛亲离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众散亲离 | 《晋书·慕容垂传》:“淮南之败,众散亲离,而垂侍卫圣躬,诚不可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