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枚疾走的成语故事
拼音xián méi jí zǒu
基本解释衔:用嘴含;枚:像筷子的东西,两头有带,可系于颈上;疾走:快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军。
出处宋 欧阳修《秋声赋》:“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暂未找到成语衔枚疾走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衔枚疾走)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一走了之 |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不过总有一天,是终于要‘一走了之’的,现在是这样的世界。” |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下坂走丸 | 汉 荀悦《汉纪 高祖纪一》:“则边城皆喜,相率而降,此由以下阪而走丸也。” |
下阪走丸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
不可枚举 | 元 王恽《秋涧全集 紫山先生易直解序》:“其至公正之大论,卓异特达之举,固不可枚举。” |
不徐不疾 |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
不疾不徐 | 宋 黄庭坚《王纯中墓志铭》:“君调用财力,不疾不徐,劳民劝功,公私以济。” |
不胜枚举 | 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而宋人撰述不见于志者,又复不胜枚举。” |
不胫而走 | 汉 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
不遑枚举 | 梁启超《噶苏士传》第四节:“凡一切开民智增公益之事,无不尽力,设民会以通声气,立高等学校以养人材……凡兹文明之事业,不遑枚举。” |
且战且走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
东奔西走 | 元 魏初《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遥望神州,故人千里。” |
东走西撞 | 《四游记·华光闹东岳庙》:“闻你不是好人,东走西撞,无事不为,今来我东岳庙则甚。” |
东走西顾 | 《古诗源》卷三:“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
东闯西走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回:“都是你这老不贤,养这祸根,终日纵他性子,任他东闯西走,惹祸招非,如今弄出事来了。” |
中风狂走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而伯通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
串街走巷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这婆子能言快语,况且日逐串街走巷,那一家不认得,须是与他商议,定有道理。” |
乌踆兔走 | 元·柳贯《题<瀛洲仙会图>》诗:“茅龙飞去杳无迹,乌踆兔走双跳丸。” |
乌飞兔走 | 元 不忽木《点绛唇 辞朝》套曲:“你看这汛指间乌飞兔走,假若名利成,至如田园就,都是些去马来牛。” |
亟疾苛察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 |
伤心疾首 |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吾民伤心疾首之事,孰有过于是耶!” |
偕生之疾 | 《列子·汤问》:“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 |
儿童走卒 | 宋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
兔走乌飞 | 唐 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唐 韦庄《秋日早行》诗:“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乌飞不觉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