诎要桡腘的成语故事
拼音qū yào ráo yù
基本解释弯腰曲膝。
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富国》:“诎要桡腘。”
暂未找到成语诎要桡腘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诎要桡腘)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不关紧要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此事也不关紧要,因而吩咐祁知府从宽办结。” |
不得要领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骞传》:“骞不得要领。” |
不忘久要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举要删芜 | 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岑文本谓人曰:‘吾见周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也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 |
举要治繁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
久要不忘 |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
击中要害 | 《后汉书 来歙传》:“臣夜入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
分守要津 | 明·何良臣《阵纪·战机》:“以寡击众,务于隘塞,必于暮夜,伏于丛茂,要于险阴;以众击寡,务于广漫,利于旦辰,分守要津,绝彼运道。” |
切中要害 | 林语堂《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亦可于偶语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
切要关头 | 清·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睹此切要利害关头,窃恐筑室通谋,一纵即不可复挽,不揣冒昧,谨再沥忱附片密陈。” |
动中窾要 | 《清史稿·世增传》:“文书往复,惟家铭随方应付,动中窾要,历任总督皆倚重之,以县丞擢知府。” |
勾元提要 | 章炳麟《<正学报>缘起·例言》:“故撰录事迹,诠次法程,钩元提要,庶有取尔。” |
十夫桡椎 | 东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桡椎。” |
博而寡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
原始要终 | 《周易 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 程树榛《大学时代》第二十五章:“‘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你是个能下功夫的人,有肯动脑筋,自然都能干出个眉目来。” |
咽喉要地 | |
多端寡要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郭嘉传》:“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
大直若诎 | 《韩诗外传》卷九:“大直若诎,大辩若讷。” |
妙言要道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宫室之疾,食色之害,宜听妙言要道,以疏神导体。” |
守正不桡 |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
恰中要害 | |
抓尖要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天天打扮的像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
拿贼要赃,拿奸要双 | 元·马致远《还牢末》第一折:“那梁山泊果然有个李逵,原来孔目结交贼人?二嫂,你晓得拿贼要赃,拿奸要双,如今那匾金环子在谁人收着?” |
拿贼要赃,捉奸要双 | 《斩鬼传》第11回:“俗语说得好,拿贼要赃,捉奸要双……今日他的老婆,为何不来?” |
捉奸要双,抓贼要赃 | 刘流《烈火金钢》第26回:“你别着急啊,捉奸要双,抓贼要赃,慢慢地来,等抓住他的证据再说。” |
捉奸见双,拿贼要赃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02回:“‘捉奸见双,拿贼要赃’……无有对证,如何诬赖孤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