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茅锡土的成语故事
拼音fēn máo xī tǔ
基本解释见“分茅赐土”。
出处清·李渔《玉搔头飞舸》:“只要你忙上紧赶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锡土也非吾吝。”
暂未找到成语分茅锡土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分茅锡土)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分一厘 |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23回:“你若短了一分一厘,怕不全家处斩?” |
一分一毫 | 朱自清《给亡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 |
一分为二 |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
一抔土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抔黄土 | 司马迁《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掊土 | 《史记 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片焦土 | 唐·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 |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 大公资助张协》:“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三分鼎立 | 《魏书 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
三分鼎足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
三顾茅庐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下回分解 | |
不习地土 | 《南史 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 |
不习水土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
不伏水土 | 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役杀伤。” |
不依本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
不便水土 | |
不分上下 | 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一天到晚,粘股糖似的,不分上下,搅在一块儿坐马车、看夜戏、游花园。” |
不分主次 | 王朔《动物凶猛》:“虽然这三种说法不分主次,都有同样有力的证人和很难杜撰栩栩如生的细节,我还是一下就相信了最后一种说法。” |
不分伯仲 | |
不分彼此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我想叫他们今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 |
不分玉石 |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向非君侯来,合郡士民当不分玉石矣。” |
不分畛域 | 《清史稿 包世臣传》:“世臣拟多裁盐官,堆留运司之钱粮,场大使督皂户,不分畛域,仿现行铁硝之例,听商贩领本地官印照,赴场缴课买盐。” |
不分皂白 | 《诗经 大雅 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 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