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统支的成语故事
拼音tǒng chóu tǒng zhī
基本解释指统一筹集统一开支。
出处邓小平《太行区的经济建设》:“我们很早就实行了以县为单位统筹统支的办法,规定村无派款权,改革了这个病政。”
暂未找到成语统筹统支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统筹统支)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支半节 | 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节之权利者,实含有亡国民之根性,明也。” |
一木难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
一柱难支 |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支。” |
一筹莫展 | 《宋史 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
一统天下 | 《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
七支八搭 | |
不成体统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3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
不蔓不支 | 欧阳予倩《谈昆剧<十五贯>和<长生殿>的演出》:“现在台上演的把熊友惠和侯三姑的一般情节删去,只留熊友兰与苏戍娟的一条线,干干净净八场戏,不蔓不支,我以为异常好。” |
东支西吾 |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妙观]下第三局时,频频以目送情。小道人会意,仍旧东支西吾,让他过去。” |
乐不可支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 |
借箸代筹 | 《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以筹之。” |
入不支出 | 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三》:“本路土瘠民贫……入少出多,往往例于常赋之外,多收加耗,重折价钱,尚且入不支出,公私俱困。” |
八方支持 | |
八方支援 |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12章:“我又不会撒豆成兵,还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创业垂统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
力不能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 |
千里借筹 | 清·孔尚任《桃花扇》:“受君恩,爵封列侯;镇江淮,千里借筹。” |
半筹不纳 | 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
半筹莫展 | 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之主张建设,反致半筹莫展,一败涂地。” |
唱筹量沙 | 《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
回筹转策 |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之才捷,皆此类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管辰《诸葛恪别传》:“[孙权]又问:‘卿何如滕胤?’恪答曰:‘登阶蹑履,臣不如胤,回筹转策,胤不如臣。’” |
坐筹帷幄 | 《新唐书 郑畋传》:“坐筹帷幄,终能复国云。” |
坐筹帷幄,决胜千里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想张良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高祖,定了天下。” |
坐运筹策 | 《汉书 项籍传》:“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 |
增收节支 | |
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5回:“‘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肚内有了这两句话,便不怕了。” |
寅支卯粮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我有差使的时候,己是寅支卯粮的了。” |
左支右吾 | 《宋史·李邴传》:“(敌)然后由登莱泛海窥吴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窥江池,以出吾右,一处不支则大事去矣。原预讲左支右吾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