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忍让的成语故事
拼音wēn liáng rěn ràng
基本解释听他人意志的摆布、忍让、屈从。
出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一向温良忍让的母亲,愤愤地说:‘受苦的日子过去了,我们也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
暂未找到成语温良忍让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温良忍让)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三折股为良医 | 唐·欧阳詹《送洪孺卿赴举序》:“三折股为良医。予五升词扬,四遭渏摭,是以窃知乎之则。” |
三折肱为良医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三折肱,为良医 |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不忍卒读 |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
不忍释卷 | 清·李渔《闲情偶寄·音律》:“予初阅时不忍释卷,及考其声韵,则一无定轨。” |
丧尽天良 | 清 钱泳《履园丛话》:“今人既高贵骄奢矣,而又丧尽天良,但思利己,不思利人。” |
主圣臣良 | 《北史·仲方传》:“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
主贤臣良 | 唐·白居易《敢谏鼓斌》:“声闻于外、以彰我主贤臣良。” |
乘坚驱良 |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 |
于心不忍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 |
于心何忍 |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
以忍为阍 | 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
你推我让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他三个兀自你推我让。” |
你谦我让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别你谦我让的。” |
允恭克让 | 《尚书·尧典》:“允恭克让。” |
克嗣良裘 | 唐·向延之《兰亭始末记》:“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业。” |
冬温夏凊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辰省。” |
冬温夏清 | 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
刑仁讲让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
别作良图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
动心忍性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包羞忍耻 | 唐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包羞忍辱 | 明·王廷讷《狮吼记》:“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
即温听厉 |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压良为贱 | 《资治通鉴·后晋纪齐王天福八年》:“自烈祖相吴,禁压良为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
各不相让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历)害一天。” |
吉日良时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宋江拣了吉日良时,焚一炉香,鸣鼓聚众,都到堂上。”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子牙对惧留孙曰:‘命土行孙乘今日吉日良时,与邓小姐成亲,何如?’” |
吉日良辰 | 战国 楚 屈原《九歌 乐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