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的成语故事
拼音dé yì shuāng xīn
基本解释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
出处《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暂未找到成语德艺双馨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德艺双馨)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十八般武艺 | 元 白朴《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 |
一双两好 |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双两好。” |
一德一心 | 《尚书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一心一德 | 《尚书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一矢双穿 | 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庖俎,还他个一矢双穿。”按,此指抗洋倒清二者并进,一举两得。 |
一箭双雕 | 《北史 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
一语双关 | 浩然《艳阳天》第86章:“又转脸看看弯弯绕这伙子人,一语双关地说:\'我再宣布一声,谁想浑水摸鱼,挑拨是非,那是办不到。\'” |
一雕双兔 |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 |
一饭之德 |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
丈夫双泪不轻弹 | 元·李洞《双调夜行船·送友归吴》:“丈夫双泪不轻弹,都付酒杯间。” |
三从四德 |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丰功懿德 | 《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诱呼鲜卑,侵扰北方”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自先帝初兴,爱暨陛下,荣渊累叶,丰功懿德,策名褒扬,辩著廊庙,胜衣举履,诵咏明文,以为口实。” |
丰功硕德 | 元·王恽《淇州创建故周府君祠碑铭》:“其丰功硕德,具载墓碑,兹不复云。” |
丰功茂德 | 南朝·梁·裴子野《宋略总论》:“江东以来,有国有家,丰功茂德,未有如斯之盛者。” |
为德不卒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
为德不终 | 叶圣陶《乡里善人》:“唉,为德不终,我想起来非常之难过!” |
举世无双 | 清 钱牧斋《钱牧斋尺牍 答定海县张绍谦》:“治行比憺惟之卓鲁,举世无双。” |
二三其德 | 《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仁义道德 | 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
以德报德 |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以德报怨 |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以德服人 |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以德追祸 | 《韩非子 用人》:“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
以怨报德 | 《国语 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何德堪之 | |
俭以养德 |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