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完璧归赵完璧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基本解释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暂未找到成语完璧归赵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完璧归赵)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命归西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一命归阴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一心同归《淮南子 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
一码归一码
不如归去宋 梅尧臣《杜鹃》诗:“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鹃;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
东完西缺
中外合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中西合璧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咱们今天是中西合璧……这边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萨坐在右首,他同来这刘先生坐在左首。”
临难如归《魏书·节义传序》:“至于轻生蹈节,临难如归,杀身成仁,死而无悔。”
久假不归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久归道山
之子于归《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乐而忘归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西巡狩,乐而忘归。”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九九归一秦兆阳《回答》:“我这个糟老头子捡点破烂,虽说有点霸道,九九归一,也是生活逼的。”
九九归原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4回:“虽然沈小红性命也无啥要紧,九九归原,终究是为仔耐,也算一桩罪过事体。”
人心归向《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人心所归
企而望归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
休牛归马语出《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书弗服。”《隋书·薛道衡传》:“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众心归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随世宗征伐,屡建大功,众心归附。”
众望所归宋 陆游《贺礼部曾侍郎启》:“所养既厚,万钧亦何足言;众望所归,九迁犹以为缓。”
众望攸归《晋书 解系阎鼎等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
众望有归《隋书·高祖纪》:“周帝以众望有归,乃下诏。”
众毁所归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众流归海唐 杜甫《长江》诗之二:“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众目所归《宣和画谱·道释·辛澄》:“澄尝于蜀中大圣寺画僧伽及诸变相,士女倾城邑往观焉,……兹乃众目所归,不待较而可得矣。”
体无完皮晋·郭讼《魏晋世语》:“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