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的成语故事
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
基本解释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残喘:临死前仅存的喘息。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出处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灭。”
暂未找到成语苟延残喘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苟延残喘)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丝不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一介不苟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我平生于银钱一道,一介不苟。” |
一字不苟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6卷:“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
一毫不苟 |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断断是再来人,一毫不苟,一丝不挂,诚然而来,诚然而往。” |
一笔不苟 | 清 沈初《西清笔记 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
不敢苟同 |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
不苟言笑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
丰屋延灾 | |
临危不苟 | 老舍《四世同堂》:“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 |
临财不苟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
临财苟得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
临难不苟 |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
临难苟免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
互相残杀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天下之人,互相残杀。” |
余腥残秽 | 明·方孝孺《畸亭记》:“逐逐于众人之后,求其余腥残秽以自饫。” |
侈纵偷苟 | 清·方苞《谢季方传》:“其祖国初督学山西,饶于财,子姓习侈纵偷苟,妹始嫁,家中落而未尽。” |
保残守缺 | 《汉书 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
偷合苟从 | 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偷合苟从,未肯极言,朕甚闵焉。” |
偷合苟容 | 先秦 荀况《荀子 臣道》:“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敬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
偷安苟且 | 宋·苏轼《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其幸存者,亦皆偷安苟且,不为子孙长久虑。” |
养虎自残 | 《魏书·羯胡石虎传》:“丞相便相凌蹈,恐国祚之灭不复久矣。真可谓养虎自残者也。” |
凶喘肤汗 | 《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
凶残成性 | |
剩山残水 | 清·孙雨林《皖江血·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山残水,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
剩水残山 | 唐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
剩菜残羹 | 闻一多《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
剩蕊残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2卷:“虽然一霎之情,义坚金石,他日勿使剩蕊残葩,空随流水。” |
剩馥残膏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9回:“铜琶铁板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