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嘴郎中的成语故事
拼音shuō zuǐ láng zhōng
基本解释比喻喜欢说空话、大话而没有本事的人。
出处刘斯奋《白门柳·秋露危城》第11章:“原来全是些靠不住的说嘴郎中!”
暂未找到成语说嘴郎中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说嘴郎中)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家之说 | 《旧唐书·陆贽传》:“听一家之说则例理可征;考历代所行,则成败异效。” |
一言中的 | 《中国现在记》第一回:“你做折子须要在此等地方着想,保管你一言中的,上头不能不准。” |
一语中人 | 宋·李昌令《令善录·刘贡父》:“盖好谑人者,但知取快一时,不知一语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
一语中的 | 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
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 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一隅之说 | 《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李贤注:“一隅谓一方偏见也。” |
七口八嘴 |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 |
七嘴八张 | 《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
七嘴八舌 |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
七张八嘴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回:“岳大爷见兄弟们七张八嘴,心中暗想:‘我若不去,众兄弟把我看轻了,只道我没有胆量了。’” |
七舌八嘴 | 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
三寸鸟,七寸嘴 | |
不刊之说 |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
不容分说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9回:“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上十数下。” |
不幸而言中 | 《孔子家语 辨物》:“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
不由分说 | 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
不经之说 | 唐 无稹《迁庙议状》:“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征殷周可久之文,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 |
不郎不秀 |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沈万三秀》:“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
丑话说在前头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3章:“丑话说在前头,这件事谁的嘴里缺把门的,说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负。” |
东谈西说 | 鲁迅《书信集 致金肇野》:“近来东谈西说,而其实都无深研究,发议论是不对的。” |
个中之人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据下官看起来,不是个中之人。” |
个中人 | 宋·苏轼《李颀画山见寄》:“平生自是个中人,欲问渔舟便写真。” |
个中妙趣 | 宋·陆游《剑南诗稿·十一·对酒二首》:“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醮未醉时。” |
个中滋味 | 宋·向子谚《西江月·绍兴丁巳,遍走浙东诸郡……》:“居士何如学士,翰林休笑芗林。个中真味少知音,不是清狂太甚。” |
中书君 | 宋·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
中冓之言 | 《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汉书·济川王明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 |
中原板荡 | 宋·岳飞《五岳祠盟题记》:“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