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直笔的成语故事
拼音dǒng hú zhí bǐ
基本解释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暂未找到成语董狐直笔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董狐直笔)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往直前 | 陶成章《浙案纪略》第四章第二节:“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气,而不虑其他。” |
一狐之掖 | 《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
一狐之腋 | 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一笔不苟 | 清 沈初《西清笔记 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
一笔勾断 | 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 |
一笔勾消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
一笔勾销 |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
一笔抹倒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何次人家为我父母立茔安葬,盖祠奉祀,是何等恩情,岂可一笔抹倒。” |
一笔抹摋 | |
一笔抹杀 | 明 沈德符《野获编》:“遂将前后爱书,一笔抹杀。” |
一笔抹煞 | 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可是对于他们在某一个时候追求真理的热忱和老绩,我们现在是不该一笔抹煞的。” |
一钱不直 | 金·元好问《晨起》诗:“多病所须惟药物,一钱不直是儒冠。” |
下笔便就 | 《北史·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 |
下笔千言 | 宋 曾巩《送丰稷》:“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 |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
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下笔如神 | 《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
下笔成文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
下笔成章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
下笔成篇 | 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
下笔有神 | 唐·王勃《绵州北亭公宴序》:“五际飞文,想群众之不让;一言留赠,知下笔之有神。” |
不直一文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爱一文,不直一文。” |
不直一钱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 |
不知丁董 | 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
与狐谋皮 | 《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
两脚野狐 | 《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之,再思闻之怒。” |
中通外直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主圣臣直 | 东汉·班固《汉书·薛广德传》:“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