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用事的成语故事
拼音yì qì yòng shì
基本解释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
出处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暂未找到成语意气用事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意气用事)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丝两气 |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我才离了三朝五日,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 |
一事不知 |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
一事无成 | 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
一人做事一人当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2回:“常言道:‘一人做事一人当。’岂敢连累父母?” |
一团和气 | 宋 朱熹《伊洛渊源录》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
一夫之用 | 《后汉书·冯异传》:“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
一心一意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
一意孤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
一搭两用 | |
一气呵成 | 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
一气浑成 |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以诗志别,分韵得‘秋’字,援笔立就,一气浑成。” |
一笑了事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抚台听了,先还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某人办事不诚实,所以钦差才加了他这个考语;后来别位司、道说起,晓得是为带着表,方才付之一笑了事。” |
一脉同气 | 《醒世姻缘传》引起:“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不过分了个先后,原是一脉同气的。” |
一身作事一身当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2回:“我恨他为什么这样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辈子不来了,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 |
一身做事一身当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24回:“我一身做事一身当,既有本事打了这强徒,那里等得他去调兵?” |
一门同气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
一鼓作气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一鼻孔出气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一卷:“似此不必学温韦,已与温韦一鼻孔出气。” |
七事八事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家中正七事八事,听见薛嫂来说此话,唬得慌了手脚。” |
万事不求人 | 老舍《英国人》:“多数的英国人愿当鲁滨孙,万事不求人。” |
万事亨通 | 清 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通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
万事俱休 |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昨日春今日秋,过中年万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万事大吉 |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明州大梅祖镜地英禅师》:“岁朝把笔,万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万事如意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回:“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以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万事如意的。” |
万事皆休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4回:“宋江兵若不来,万事皆休。若是那伙蛮子来时,小将自出去与他相敌。” |
三心两意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两意。” |
三心二意 |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