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才实学的成语故事
拼音zhēn cái shí xué
基本解释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
出处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暂未找到成语真才实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真才实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契讷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
一介之才 | 《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一介,谓小才也。” |
一家之学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 |
一波才动万波随 | 宋 惠洪《冷斋夜话 船子和尚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
一表人才 |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嫁一个么!” |
丁真楷草 |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八卷引张怀蠸《书断·中·妙品》:“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楷草’。” |
七步之才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七步奇才 | 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文事》:“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
上当学乖 | 《泾谚汇录》:“上当学乖,言吃亏处,即是长见识处也。” |
下学上达 | 《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
不切实际 |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
不合实际 | 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凡是主观主义的,不合实际的,都是错误的。” |
不媿下学 | 《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
不学无术 |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
不学无识 | 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
不学面墙 |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
不实之词 | |
不愧下学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
不明真相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
不知虚实 | 《汉晋春秋》:“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
不羁之才 | 《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辨真伪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
严严实实 |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严严实实压在心底的热泪,涌满眼眶,忍不住流了下来。” |
临池学书 | 《晋书 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
予人口实 | |
事实胜于雄辩 | 鲁迅《<热风>题记》:“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
亏名损实 | 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至于亏名损实,为国为身,知其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