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疾书的成语故事
拼音zǒu bǐ jí shū
基本解释走笔:笔行得很快;疾书:快速地写。形容写字熟练、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起来很快。
出处
暂未找到成语走笔疾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走笔疾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介书生 |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一笔不苟 | 清 沈初《西清笔记 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
一笔勾断 | 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 |
一笔勾消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
一笔勾销 |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
一笔抹倒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何次人家为我父母立茔安葬,盖祠奉祀,是何等恩情,岂可一笔抹倒。” |
一笔抹摋 | |
一笔抹杀 | 明 沈德符《野获编》:“遂将前后爱书,一笔抹杀。” |
一笔抹煞 | 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可是对于他们在某一个时候追求真理的热忱和老绩,我们现在是不该一笔抹煞的。” |
一走了之 |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不过总有一天,是终于要‘一走了之’的,现在是这样的世界。” |
三余读书 |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下坂走丸 | 汉 荀悦《汉纪 高祖纪一》:“则边城皆喜,相率而降,此由以下阪而走丸也。” |
下笔便就 | 《北史·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 |
下笔千言 | 宋 曾巩《送丰稷》:“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 |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
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下笔如神 | 《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
下笔成文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
下笔成章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
下笔成篇 | 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
下笔有神 | 唐·王勃《绵州北亭公宴序》:“五际飞文,想群众之不让;一言留赠,知下笔之有神。” |
下阪走丸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
不刊之书 | 汉 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