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端正正的成语故事
拼音duān duān zhèng zhèng
基本解释形式上、结构上或安排上协调相称,正正规规。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3回:“李逵端端正正朝上拜了三拜,心中想道:‘阿也!少了一拜!’”
暂未找到成语端端正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端端正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本正经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一板正经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一碗水端平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我一碗水往平处端。论情理,人家可也真委屈些儿。” |
一窝端 |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这就对了,就得这样,谁问咱都告不知道,要没这种精神,咱早就让人一窝端了。” |
一锅端 | 李晓明《平原枪声》:“不要说一个毛孩子,就是三两排人我也可以给他一锅端了!” |
万绪千端 | 三国 魏 曹植《自诫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
上梁不正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
上梁不正下梁歪 | 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
不务正业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 |
不可端倪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大宗师》:“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始终,不知端倪。” |
不当不正 | 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 |
不正之风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不知端倪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
严气正性 | 《后汉书·孔融传论》:“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 |
中正九品 | 《晋书·刘毅传》:“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
中正无私 | 春秋·齐·管仲《管子·五辅》:“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 |
中正无邪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
义正词严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
义正辞严 |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义正辞约 | |
九品中正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长素岂尝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检查差第之乎?” |
乾端坤倪 | |
云端里看厮杀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云端看厮杀,毕竟孰输赢?” |
以正视听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
作古正经 | 艾芜《一个女人的悲剧》五:“陈家驼背子板起面孔,作古正经地说:‘我刚才想了好一阵,一定是那会事情’” |
作恶多端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
侃然正色 | |
光明正大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