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同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ù tóng fán xiǎng不同凡响 | 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平凡的音乐。原指演唱特别出色;后泛指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 |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
qiān lǐ bù tóng fēng,bǎi lǐ bù tóng s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 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 |
suǒ jiàn lüè tóng所见略同 |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 明·唐顺之《与王芳湖中丞书》:“愚意方欲经营,而来叙适反,此岂古谓所见略同者乎!” |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 |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lù lì tóng xīn戮力同心 | 戮力:合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形容团结一致。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
xíng tóng gǒu zhì行同狗彘 | 旧时指人无耻,行为和猪狗一样。 | 汉·贾谊《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
tóng xīn bì lì同心毕力 | 齐心尽力。 | 《东观汉记·任隗传》:“永元初,外戚秉权,朝臣畏悚,莫敢抗者,惟隗与袁安同心毕力,数犯颜谏。” |
zhī ài tóng fén芝艾同焚 | 比喻贵贱、贤愚、良莠同归于尽。 | 《宋书·沈攸之传》:“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赴敌,何陈能坚?……芝艾同焚,悔将何及!” |
tóng shēng yī cí同声一辞 |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
tóng mìng yùn gòng hū xī同命运共呼吸 | 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 |
yǔ mín tóng lè与民同乐 |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 《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
tóng yuán yì liú同源异流 |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 明·何景明《寄粹夫》诗之一:“君就河内栖,予从关西役;同源异流止,抚事乘心迹。” |
tóng xīn yè lì同心叶力 | 同“同心协力”。 | 宋·欧阳修《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 |
tóng chuāng qì yǒu同窗契友 | 同窗:同学;契:意气相合。老同学,好朋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 |
hé guāng tóng chén和光同尘 | 和;同:一起;混同;光:荣耀;尘:尘俗。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 | 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
zì tóng hán chán自同寒蝉 | 寒蝉:冬天的蝉不叫。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比喻闭口不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
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 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 |
tóng qì xiāng qiú同气相求 |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fēng yǔ tóng zhōu风雨同舟 | 舟:船。在风雨中同乘在一条船上;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lǐ guō tóng zhōu李郭同舟 |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
tóng xīn hé yì同心合意 | 同“同心一意”。 | 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朕嘉与君同心合意,庶几有成。” |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道不同不相为谋 |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yǔ mín tóng yōu与民同忧 | 忧:忧患。与人民共忧患。 | 宋·苏舜钦《诣匦疏》:“岂上位务在镇静,不须与民同忧也?” |
tóng chén hé wū同尘合污 | 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 明·李贽《藏书·大臣传·狄仁杰》:“同尘合污,与世委蛇。” |
tóng gān tóng kǔ同甘同苦 | 甘:甜。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家见老爷事事与人同甘同苦,众情踊跃,也仗着妋齐料足,果然在一月限内,便修筑得完工。” |
qiú dà tóng,cún xiǎo yì求大同,存小异 | 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 | |
fēi tóng xún cháng非同寻常 | 寻常:平常。不同于平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况且他也是王爷之分,非同寻常可比。” |
bái diào tóng xīn白藋同心 | 犹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 | 北周 庾信《竹杖赋》:“秋藜促节,白藋同心。终堪荷蓧,自足驱禽。” |
shū tú tóng guī殊涂同归 | 语出《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本谓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 |
shēng tóng qīn,sǐ tóng xué生同衾,死同穴 | 衾:被子。生时共用一条被子,死后合一个坟墓。形容夫妻恩爱。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我既委身于你,乐则同乐,忧则同忧;生同衾,死同穴。” |
yì pài tóng yuán异派同源 | 源:来源。不同流派来自同一本源。 | 唐·贾束《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
yī mén tóng qì一门同气 | 谓同门兄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
tóng bāo gòng qì同胞共气 | 喻指亲兄弟。 | 《北齐书·孝昭帝纪》:“体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内瞻仰,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 | 犹一口同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dí kài tóng chóu敌忾同仇 | 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 《诗经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
qíng tóng shǒu zú情同手足 | 情:交谊;交情;手足:喻指兄弟。比喻感情很好;像亲兄弟一样。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1回:“辛环曰:‘名虽各姓,情同手足。’” |
yì kǒu tóng cí异口同辞 | 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 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同声相应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shí shǔ tóng xué十鼠同穴 |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
tóng yuán yì pai同源异派 | 见“同源异流”。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 |
tóng xīn xié lì同心协力 |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协:合。 | 《梁书 王僧辩传》:“讨逆贼于咸阳,诛叛子于云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
yǔ tiān dì tóng xiū与天地同休 | 休:停止。生命力与天地相同。比喻无穷无尽。 | 《神异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取一樽,一樽复生,与天地同休,无干时。” |
láng yáng tóng sì狼羊同饲 | 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 明·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若但务招徕,不加审别,兰棘并植,狼羊同饲,将复为昔日之罗旁矣。” |
tóng chuáng yì mèng同床异梦 | 睡在一张床上;做着不同的梦。原指夫妻感情不和。比喻同作一件事;各有各的打算。 | 宋 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 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 |
zhì tóng qì hé志同气合 | 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四卷:“逢原每不乐补之所为,而墨花实不逮,唯长于平远,遇志同气合者始为作之。” |
tóng è xiāng jiù同恶相救 | 形容互相勾结,共同作恶。 | 《晋书·吕光载记》:“晃、穆共相唇齿,宁又同恶相救,东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 |
fēn gān tóng kǔ分甘同苦 | 见“分甘共苦”。 | 《北齐书·慕容俨传》:“俨犹申令将士,信赏必罚,分甘同苦,生死以之。” |
zhòng zhòu tóng yīn众啄同音 |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 上海罢市救亡史》:“和会方开,公论犹在。青岛归我,众啄同音。” |
zhì tóng xīn hé志同心合 | 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 明·陆采《明珠记·访侠》:“官居台省,曾叨宠幸,只为爱山水窠巢,早离脱仕途坑阱。喜你志同心合,志同心合,果然堪敬!和你结师生,共老林泉下,同期大道成。” |
yì tóng fǎn zhǎng易同反掌 | 见“易如反掌”。 | 《北史·王轨传》:“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 |
yǔ tiān dì tóng shòu与天地同寿 | 寿:寿命。与天地一样长久。比喻寿命很长。 | 战国·楚·屈原《九原·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
qíng tóng yī jiā情同一家 | 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 《梁书·萧子恪》:“我与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 |
ēn tóng zài zào恩同再造 |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5回:“倘出此关,不啻恩同再造。将来如有出头之日,莫非伯伯所赐了。” |
fēn xíng tóng qì分形同气 |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
dǎng tóng dù yì党同妒异 | 犹言党同伐异。 | 唐·张说《府君墓志铭》:“君以律有违经背礼,著《妨难》十九篇,书奏,帝下有司而删定之;官党同妒异,竟寝其议。” |
wú yuè tóng zhōu吴越同舟 |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shì tóng mò lù视同陌路 | 见“视若路人”。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0回:“他今有病,便视同陌路,此岂稍有人心者耶?” |
wén zǐ tóng shēng文子同升 | 谓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 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
tóng wù xiāng jì同恶相济 | 同恶:共同作恶的人;济:助。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 | 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马超、成宜,同恶相济。” |
yì kǒu tóng yùn异口同韵 | 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 | 老舍《赵子曰》第一:“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 |
shuài tǔ tóng qìng率土同庆 | 犹言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 唐 白居易《贺上尊号后大赦天下表》:“臣某言:伏奉七月十三日制书,大赦天下,跪捧宣布,蹈舞欢呼,自天降休,率土同庆。” |
bǐ zhòng bù tóng比众不同 | 与大家相比,大不一样。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十分快疾,把个金星撇在脑后,先至南天门外。” |
tóng wén gòng guǐ同文共轨 | 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
tóng xīn jié lì同心竭力 | 同“同心毕力”。 | 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陛下诚有意于此,臣等敢不同心竭力,对扬而行之。” |
ēn tóng shān yuè恩同山岳 | 犹恩重如山。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
zhà tóng zhà yì乍同乍异 | 乍:忽然;同:一样;异:不同。一会同意,一会不同意,形容言语或态度变化太快。 | 《鬼谷子·飞坩》:“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
rén tóng cǐ xīn,xīn tóng cǐ l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是她也是个女孩儿。俗语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xīn rú zhǐ shuǐ心同止水 |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 唐 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诗:“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 不要崎岖隐姓名。” |
yì tái tóng cén异苔同岑 | 岑:小而高度山。不同的青苔长在同一座山上。比喻朋友志同道合。 | 晋·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异苔同岑。” |
qíng tóng gǔ ròu情同骨肉 |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 |
fēi tóng děng xián非同等闲 | 非:不;等闲:寻常,一般。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 | 《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抛弃了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个非同等闲的人。” |
tóng xīn dí kài同心敌忾 | 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 清·魏源《圣武记》第八卷:“勉以同心敌忾,为长庚雪雠愤。” |
pǔ tiān tóng qìng溥天同庆 | 遍天下的人一同欢庆。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郭淮传》:“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 |
qiú tóng cún yì求同存异 | 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 | 《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
yì lù tóng guī异路同归 |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文子 精诚》:“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
yì qǔ tóng gōng异曲同工 | 异:不同的;曲:曲调;工:工巧;精致。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内容或形式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同样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也作“同工异曲。” | 唐 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
chē gōng mǎ tóng车攻马同 | 攻:坚固精致;同:齐聚。战车坚固,战马整齐。形容军容极盛。 | 《诗经·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
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书同文,车同轨 |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
māo shǔ tóng mián猫鼠同眠 | 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 《新唐书 五行志一》:“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 |
dào tóng qì hé道同契合 | 犹言道合志同。 | 晋·陆云《失题》诗:“道同契合,体异心并。” |
bù móu ér tóng不谋而同 |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
fá yì dǎng tóng伐异党同 |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 《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
jiǔ shì tóng jū九世同居 | 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 《新唐书·孝友传序》:“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 |
dào tóng zhì hé道同志合 | 犹言道合志同。 | 宋·司马光《又谢庞参政启》:“尝托僚寀,获友高明,道同志合,出处如一。” |
bù móu tóng cí不谋同辞 |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 《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tóng chuán hé mìng同船合命 | 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2回:“一齐扯住了宗爷的衣服道:‘老元戎,你我四人乃是同船合命的。’” |
běn tóng mò lí本同末离 |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 《后汉书 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
tóng chóu dí kǎi同仇敌慨 | 见“同仇敌忾”。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慨的。” |
xíng hé qū tóng行合趋同 | 行为志趣相同。 | 《淮南子·说山训》:“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
tóng liú hé wū同流合污 | 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流:流俗。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tóng qì lián zhī同气连枝 | 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
tóng xīn tóng dé同心同德 |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 《尚书 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
běn tóng mò yì本同末异 |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 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
yī shì tóng rén一视同仁 |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 | 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bù gǎn gǒu tóng不敢苟同 | 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事。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
tóng zhōu yù fēng同舟遇风 | 比喻同遭逆境。 | 宋·苏轼《钟子翼哀辞》引:“同舟遇风,胡越可使为左右手,况吾民乎!” |
tóng guī shū tú同归殊途 | 归:归宿;殊:不同;途:道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pàn rán bù tóng判然不同 |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 《朱子语类》卷二十:“若不先见得此仁,则心术上言仁,与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
yī mín tóng sú一民同俗 |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 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