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西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dōng líng xī sàn东零西散 | 形容零落分散。 | 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
dōng niǔ xī wāi东扭西歪 | 嘴唇不停地做怪样而实际并未说话 | 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只因年深日久水分充足,也就东扭西歪枝桠交错地长了起来。” |
qíng rén yǎn lǐ chū xī shī情人眼里出西施 |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 清·翟灏《能人编·妇女》:“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 |
dōng yāng xī měi东央西浼 | 谓到处恳求请托。 | 《歧路灯》第八四回:“王象荩承主母之命,遵依程公条例,东央西浼,托产行寻售主。” |
zhǔ hù xī shān拄笏西山 | 见“拄笏看山”。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
dōng cāi xī chuāi东猜西揣 | 谓多方猜测。 | 清·袁枚《与杨兰坡明府书》:“然李义山《锦瑟》一篇,宁使后人东猜西揣,聚讼纷纷,而当时绝不多下一注,亦可想见古人之落落大方矣。” |
dōng lín xī shè东邻西舍 | 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 唐 戴叔伦《女耕田行》:“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
xī fēng xié yáng西风斜阳 | 西风:秋风;斜阳:夕阳。形容衰败的景象。比喻腐朽没落的趋势。 |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则你那途路迢遥,趁西风斜阳古道。” |
dōng chāo xī xí东抄西袭 | 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 《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又会想法,把人家译就的西文书籍,东抄西袭,作为自己译的东文稿子,印出来,人家看得佩服。” |
nǐ dōng wǒ xī你东我西 | 指分手离去。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谁想当面一番错过,便如此你东我西,料想那还有再会的日子!” |
dōng yāng xī gào东央西告 | 谓到处恳求。 |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口里虽如此说,心中割舍不下,依旧又往外边东央西告,只是夜里不进院门了。” |
dōng liè xī yú东猎西渔 | 谓处处涉猎而不专精。 | 唐·孙樵《骂僮志》:“凡为读书,东猎西渔,粗知首尾,则为有余。” |
dōng ái xī wèn东捱西问 | 谓四处探问、打听。 |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
dōng cāi xī yí东猜西疑 | 谓胡乱猜疑。 | 沙汀《柳永慧》:“当我正在东猜西疑的时候,拖拉机忽然停在我的身旁,柳永慧把我叫上去了。” |
dōng bēn xī táo东奔西逃 | 同“东逃西窜”。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过多少次败仗,东奔西逃,最后决定了与汉家和好的大计。” |
dōng tǎo xī fá东讨西伐 | 同“东征西讨”。 |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
dōng tuī xī zǔ东推西阻 | 推:推诿;阻:阻挠。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五回:“都氏只是拣精剔肥,东推西阻,媒婆说得丑些,又落得好推。” |
dōng nuó xī cuō东挪西撮 | 同“东挪西凑”。 | 《水浒传》第九四回:“我这里正项钱粮,兀自起解不足,东挪西撮。你这项信赏钱,依着我,权且存置库内。” |
dōng chuǎng xī duó东闯西踱 | 谓盲目地四处闯荡。 | 茅盾《子夜》六:“他很想跑开,但想到不吴芝生作伴,到底比起独自东闯西踱较为‘有聊’,便又舍不得走。” |
dōng nuó xī còu东挪西辏 | 挪:挪借;辏:通“凑”,聚合。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 明·沈受先《三元记·归妹》:“我命运乖,粮运折,家私都准折,东挪西辏犹还缺,一女多娇,将他来抛撇。” |
dōng kuáng xī piàn东诳西骗 | 诳:欺骗,迷惑。形容到处说谎欺骗。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8回:“应二哥,银子便与他,只不叫他打着我的旗儿,在外边东诳西骗。” |
dōng piāo xī bó东飘西泊 | 谓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 《荡寇志》第一一二回:“车夫道:‘只有一人想该斗得他过。’徐槐听了,忙问是何人?车夫道:‘这人姓颜,名叫树德……向来东飘西泊,不知住处。” |
dōng míng xī yīng东鸣西应 | 谓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 | 蔡元培《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海通以来……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 |
chāi xī bǔ dōng拆西补东 | 见“拆东补西”。 | 唐·寒山《诗》:“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与道殊悬运,拆西补东尔。” |
dōng lāo xī mō东捞西摸 | 谓盲目地四处求索。 | 宋·朱德《答廖子晦》:“盖性命之理虽微,然就博文约礼实事上看,亦甚明白,正不须向无形象处东捞西摸,如捕风系影。” |
dōng pǎo xī bēn东跑西奔 | 奔:急走,跑。指到处奔波。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4章:“逃难的老百姓在敌人的炮火下东跑西奔。” |
dōng zhē xī yǎn东遮西掩 | 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
xī chú dōng dàng西除东荡 | 荡:荡平。到处征剿敌人。 |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俺也曾西除东荡,把功劳立下几桩桩。” |
zhǐ dōng shuō xī指东说西 | ①见“指东话西”。②犹言指桑骂槐。 | 曹禺《雷雨》第三幕:“你要骂我就骂我,别指东说西,欺负妈妈好说话。” |
dōng yóu xī guàng东游西逛 | 同“东游西荡”。 |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四人帮’横行时,有些学生基本上不上课,东游西逛,学得‘油腔滑调’。” |
dōng yóu xī dàng东游西荡 | 指到处游荡,不务正业。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 |
dōng dàng xī chú东荡西除 | 指四处征伐。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 |
chāi dōng bǔ xī拆东补西 |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 | 宋 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
xī fāng jìng guó西方净国 | 佛教语。指西方净土 | 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
dōng zhāng xī wàng东张西望 | 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形容寻找东西或心神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此时经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
xī xué dōng jiàn西学东渐 | 渐:流入。西方的各种学说向东方流传。 | 《尚书·禹贡》:“东渐于海。” |
dōng chě hú lú xī chě piáo东扯葫芦西扯瓢 | 说话东扯西拉。 | 柯蓝《浏河十八弯》:“你少东扯葫芦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发癫,想起去查账了。” |
dōng pèng xī zhuàng东碰西撞 |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 巴金《火》:“刘波好像被困在一条死巷里,他东碰西撞都找不出一个出路。” |
hē xī běi fēng喝西北风 | 指没有东西吃。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
fú dōng dǎo xī扶东倒西 | 扶:扶持,搀扶。比喻随他人的意志转移,自己没主见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1卷:“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不全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 |
dōng jiā xī shě东家西舍 | 犹言左邻右舍。 | 唐·李白《江夏行》:“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
xī shì cháo yī西市朝衣 | 西市:北京菜市口刑场;朝衣:官员上朝的衣服。比喻忠臣被冤杀 | 东汉·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乃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
dōng qiān xī xǐ东迁西徙 | 谓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 《明史西域传二·沙州卫》:“尔居沙州三十年……但当循分守职,保境睦邻,自无外患。何必东迁西徙,徒取劳瘁。” |
dōng qū xī bù东趋西步 | 谓相背而行。 | 汉·焦赣《易林·比之损》:“二人异路,东趋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处。” |
dōng xī nán shuò东西南朔 | 指居处无定之人。同“东西南北”。 | |
xī méi nán liǎn西眉南脸 | 西眉:西施;南脸:南威。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 唐·李咸用《巫山高》诗:“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 |
yí dōng jiù xī移东就西 | 彼此挪动转移。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 唐 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
dōng piāo xī xǐ东飘西徙 | 谓到处漂流,迁徙无定。 | 明·陆采《明珠记·江会》:“几年间东飘西徙,今日里天教重会。大海船头,果有相撞时。” |
jīn wū xī zhuì,yù tù dōng shēng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 金乌:太阳;坠:落下;玉兔:月亮。太阳落山,月亮升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一路说,一路行,不多时,早已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
dōng duǒ xī táo东躲西逃 | 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2回:“这公子左冲右突,那番兵东躲西逃,直杀透番营。” |
dōng yáo xī bǎi东摇西摆 | 形容走路不稳。比喻容易动摇、不坚定。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8回:“只见那边妖妇妖尼,笑吟吟的将拂子东摇西摆。” |
dōng pīn xī còu东拼西凑 | 东一点;西一点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也形容经济小为应急需到处挪借。 | 清 曹雪芹《红楼梦》:“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 |
xī tái tòng kū西台痛哭 |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 柳弃疾《怀人诗》之四:“西台痛哭谢晞发,眢井沉书郑亿翁。” |
dào dōng shuō xī道东说西 | 见“道西说东”。 |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觑俺咱似儿戏,使着后,道东说西畅憋气。” |
shēng dōng jī xī声东击西 |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
sān shí nián hé dōng,sān shí nián hé x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dōng guān xī wàng东观西望 | 向四周张望,察看动静。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6卷:“张公也慌张了,东观西望,恐怕有人撞见。” |
dōng wàng xī guān东望西观 | 同“东张西望”。 | 《再生缘》第十一回:“这边受专心等,东望西观只候临。” |
xī zhuāng gé lǚ西装革履 | 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 孙犁《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这位‘管乐’西服革履,趾高气扬。后来忽然低头丧气起来。” |
dōng xi nán běi rén东西南北人 | 指居处无定之人。 | 《礼记 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 |
dōng zhāng xī qù东张西觑 | 同“东张西望”。 |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只见前面一个人摇摆将来,见张贡生带了一伙家人东张西觑,料他是个要嫖的勤儿没个帮的人,所以迟疑。” |
dōng xián xī chě东挦西扯 | 指到处张罗。 |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以大不逮之财而日行勉强支持之事,东挦西扯,忧苦莫当。” |
xī shān rì bó西山日薄 | 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 宋·洪咨夔《风流子》词:“世事几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况转首,西山日薄。” |
dōng wán xī quē东完西缺 | 谓短缺,不完备。 | |
dōng xi nán běi kè东西南北客 | 指居处无定之人。 | 参见“东西南北人”。 |
nán běi dōng xī南北东西 |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xī jìn nán chēn西赆南琛 | 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 | 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 荆艳楚舞。” |
dōng chě xī lā东扯西拉 | 形容说话离题,没有中心。 | 《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制台问了几句话,亏他东扯西拉,居然没有露出马脚。” |
xī shān è fū西山饿夫 | 指不食周粟的伯夷与叔齐。 | 《梁书·刘显传》:“之遴尝闻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土黜士,名启施于后世。” |
dōng chí xī zhuàng东驰西撞 | 同“东奔西撞”。 | 《花月痕》第四七回:“那马东驰西撞,不可押勒。” |
dōng liú xī shàng东流西上 | 水向东流,人往西走。比喻人们对故乡的思恋。 | |
táng tū xī shī唐突西施 | 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 梁启超《诗话》:“更会串一戏,曰《易水饯荆卿》,其第一幕‘饯别’内,有歌四章,以《史记》所记原歌作尾声,近于唐突西施,点窜《尧典》。” |
dōng xī nán běi东西南北 |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
nán zhēng běi zhàn,dōng dàng xī shā南征北战,东荡西杀 | 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 | 晋剧《打金枝》第二场:“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十大汗马功劳争来的。” |
xī hé zhī tòng西河之痛 | 痛:悲伤。指丧子之痛。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
dōng táo xī cuàn东逃西窜 | 四处逃亡与逃避。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因那年避乱南奔,被官兵冲散了女儿瑶琴,夫妻两口,凄凄惶惶,东逃西窜,胡乱的过了几年。” |
dōng niǔ xī niē东扭西捏 | 扭捏作态,不爽快。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及至准算与他,又要减你的价钱,准算过,便有几两赢余,要他找绝,他又东扭西捏,朝三暮四,没有得爽利与你。” |
dào xī shuō dōng道西说东 | 谓乱加谈论。 | 《敦煌变文集·茶酒论》:“阿你两个,何用匆匆?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 |
dōng zǒu xī gù东走西顾 | 比喻顾虑多。 | 《古诗源》卷三:“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
dōng chà xī wù东差西误 | 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原约一到任所差人进京图干此事,谁知所去的,多不得力。我这里好不盼望,不甫能勾回个信来,定是东差西误的。” |
zhōng xī hé bì中西合璧 | 璧:古代玉器。指兼有中国和外国优点的事物。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咱们今天是中西合璧……这边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萨坐在右首,他同来这刘先生坐在左首。” |
dōng nuó xī jiè东挪西借 | 指到处挪借款项。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6回:“来京引见的人,有几个腰里常常带着几十万银子?不过也是东挪西借,得了缺再去还人家。” |
dōng tán xī shuō东谈西说 | 指议论的面很宽。 | 鲁迅《书信集 致金肇野》:“近来东谈西说,而其实都无深研究,发议论是不对的。” |
sòng fó sòng dào xī送佛送到西 |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姐姐原是为救安公子而来,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
yí dōng bǔ xī移东补西 |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
shuō dōng dào xī说东道西 | 没有中心地随意说。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师哪有工夫听别人说东道西?” |
dōng chuān xī zhuàng东穿西撞 | 同“东奔西撞”。 | 《隋唐演义》第二六回:“次日进城中访察……亦不晓得那张善士住在何处,东穿西撞,但闻街谈巷语,东一堆西一簇,说某家送了几千两,某家送了几百两。” |
dōng chí xī jī东驰西击 | 谓指挥不统一,几路军队各自行动。 | 清·魏源《圣武记》卷九:“各专责成,互相援应,毋东驰西击,各不相顾。” |
dōng bēn xī xiàng东奔西向 | 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你也光,我也光,东奔西向,我就养遍濮州城,你也难来拦当。” |
dōng shēng xī jī东声西击 |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 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
dōng xī yì miàn东西易面 |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 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
dōng fān xī dǎo东翻西倒 | 翻:翻转,倒下;倒:颠倒,翻转。形容四处翻捡找寻。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因先入厨房,搜寻食物,那知这庙中,竟无隔宿之粮,东翻西倒,只有一个腌菜坛。” |
dōng tú xī mǒ东涂西抹 | 涂、抹:原喻从事文辞。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
dōng kē xī zhuàng东磕西撞 | 犹言东奔西撞。 | 《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你道这几件事岂是容易做的?这都是要脚奔波,足不沾地的勾当,岂是教书人所为?[汪为露]失了魂的一般东磕西撞。” |
tuī dōng zhǔ xī推东主西 | 犹言推三阻四。 |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你休推东主西,可甚么‘三从四德’,那些个‘家有贤妻’。” |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一口吸尽西江水 |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居士庞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
dōng cáng xī duǒ东藏西躲 |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
dōng xǐ xī qiān东徙西迁 | 同“东迁西徙”。 |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 |
dōng bō xī liú东播西流 | 谓流落四方。 | 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扬仆射书》:“又闻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风行雨散,东播西流。” |
dōng liú xī luò东流西落 | 见“东播西流”。 | 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再从东京失业下来,只好成为放浪奴隶,东流西落地随着工做的地方向四处的乡下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