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贯颐奋戟贯颐奋戟的故事

贯颐奋戟的成语故事


拼音guàn yí fèn jǐ

基本解释颐:下巴。两手捧颐而直入敌阵。形容英勇无畏。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跣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


暂未找到成语贯颐奋戟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贯颐奋戟)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仍旧贯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一以贯之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一夫荷戟,千人莫当《晋书·羊祜传》:“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数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
万贯家私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老爹爹纵有万贯家私,自有嫡子嫡孙,干你野种屁事!”
万贯家财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一折:“牛璘有万贯家财,在赵江梅家作赘。”
举首奋臂宋·苏轼《论积欠六事状》:“民为积欠所压,如负千钧而行。免于僵仆则幸矣;何暇举首奋臂,以营求于一饱之外哉?”
亡戟得矛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全神贯注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刀枪剑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剑戟森森《北史 李义深传》:“时人语曰:‘剑戟森森李义深。’”
勃然奋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勃然奋励,不可恐慑也。”
勇贯三军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吾想黑身有异术,勇贯三军,吾非敌手。”
匡鼎解颐《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发奋为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
发奋图强《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当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奋有为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报效朝廷,正是男子汉发奋有为之时。”
发奋蹈厉邹韬奋《萍踪寄语》:“总以为社会大众谋幸福为第一义;发奋蹈厉,艰苦备尝,为的是这件事。”
同条共贯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
大块朵颐《周易 颐》:“观我朵颐,凶。”
奋不虑身《宋史·赵汝愚传论》:“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
奋不顾命南朝·梁·任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励义勇,奋不顾命。”
奋不顾生《旧唐书·田弘正传》:“常思奋不顾生,以身殉国。”
奋不顾身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奋勇争先明·郭勋《英烈传》第35回:“那德胜奋勇争先,以一当百,杀的汉兵大败而奔。”
奋勇前进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左右二拒,一齐鸣鼓,鼓声如雷,各各奋勇前进。”
奋勇向前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13回:“中有一二十个胆大的,奋勇向前跑去,见众人都不相随,又复站住。”
奋勇当先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要有俺五百义兵家将,都要的奋勇当先,相持对垒。”
奋勇直前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