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卵投石的成语故事
拼音ruò luǎn tóu shí
基本解释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同“以卵击石”。
出处《汉书 刑法志》:“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
暂未找到成语若卵投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若卵投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块石头落了地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宝玉去了,他两个又是那个光景儿,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发一块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别意了。” |
一块石头落地 | |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这是我们养他的不是了!” |
一石二鸟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这是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 |
三告投杼 |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
下井投石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说他的坏话。” |
不分玉石 |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向非君侯来,合郡士民当不分玉石矣。” |
不绝若线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
东投西窜 | |
临危下石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谈经济者,少甚么看风使舵、临危下石之人。” |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 《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
举国若狂 | 西汉 戴圣《礼记 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
举手投足 |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举棋若定 | 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
举止自若 | 《资治通鉴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
举重若轻 | 清 赵翼《瓯北诗话》:“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义气相投 | 明·崔时佩《西厢记·金兰判袂》:“同袍兄弟胜同袍,义气相投漆和胶。” |
乘间投隙 | 宋·辛弃疾《九议之一》:“然而特怵于天下之士不乐于吾之说,故切切然议之,遂使小人乘间投隙,持一偏可喜之论以媒己私利。” |
习惯若自然 |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
习若自然 | 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
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
事危累卵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十过》:“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
二卵弃干城 | 《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
五体投地 | 《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
五体投诚 | |
五石六鹢 | 《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
交淡若水 | 《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亲冒矢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