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慢慢吞吞慢慢吞吞的故事

慢慢吞吞的成语故事


拼音màn màn tūn tūn

基本解释缓慢的样子,动作非常慢,指做事没有效率。

出处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暂未找到成语慢慢吞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慢慢吞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蛇吞象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上慢下暴《周易·系辞》:“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不紧不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相形之下,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紧走也不好,慢走也不好,不紧不慢也不好;不知怎样才好!”
人心不足蛇吞象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傲慢不逊东汉 班固《汉书 萧望之传》:“有司奏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慢不逊。”
傲慢少礼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
傲慢无礼《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傲贤慢士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前慢后恭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6章:“知制诰与翰林学士,相去几何?此而谓其前慢后恭见利忘义,何深文之甚?”
半吞半吐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
吞云吐雾《梁书 沈约传》:“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
吞刀刮肠《南史 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吞刀吐火汉·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吞吞吐吐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吞声忍气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吞声忍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吞声忍泪《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吞声饮恨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吞声饮气《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吞声饮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吞声饮泪《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吞炭漆身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吞符翕景
吞纸抱犬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吞舟之鱼《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吞舟是漏《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吞舟漏网清·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吞言咽理《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