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点滴归公点滴归公的故事

点滴归公的成语故事


拼音diǎn dī guī gōng

基本解释点滴:比喻细微的东西。指公家的东西都要交给公家。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数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却是点滴归公。”


暂未找到成语点滴归公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点滴归公)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丁点儿周作人《自己的文章》:“写文章也微微懂得一点苦甘冷暖,结果只有‘一丁点儿’的知。”
一命归西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一命归阴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一国三公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一心为公
一心同归《淮南子 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
一斑半点宋·胡宏《胡子知言·复义》:“天命之谓性,流行发见于日用之间,患在学道者未见全体,窥见一斑半点,而执认己意,以为至诚之道。”《朱子语类》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点,见得这些,所以不到极处也。”
一星半点老舍《四世同堂》:“他以为也许言语之间得罪了她,而她以为即使有一星半点的顶撞也犯不着这么客气。”
一点一滴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一点半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
一点灵犀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班半点宋·黄庭坚《望远行》词:“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二出:“近日来与小生有一班半点之事,争奈撇不下此妇人。”
一码归一码
一秉大公明·张居正《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仆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一秉至公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丁公凿井汉 王充《论衡 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七相五公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
三旨相公《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释名·释首饰》:“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不如归去宋 梅尧臣《杜鹃》诗:“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鹃;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南史·庾仲文传》:“言‘仲文贵要异他尚书’,又云‘不痴不聋,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为异也。”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只得脱袍解带,免冠徒跣,跪于门外。”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专心向公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不结交援,专心向公。”
临难如归《魏书·节义传序》:“至于轻生蹈节,临难如归,杀身成仁,死而无悔。”
久假不归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久归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