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备至的成语故事
拼音tuī chóng bèi zhì
基本解释推崇:推重,敬佩。极其推重和敬佩。
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所谈西国政治、艺术,石破天惊,推崇备至,私心窃以为过当。”
暂未找到成语推崇备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推崇备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推两搡 | |
一推六二五 |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
一片至诚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圣人望下一看,见他正是服官从政的年纪,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
一秉至公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
一至于斯 | 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家国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
一至于此 | 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笔札无情,任其摇礕。甚矣哉!文之横流,一至于此!” |
丁宁周至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
七推八阻 | 明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试》:“我教你赴选,也只是要改换门闾,光显祖宗,你却七推八阻,有这许多说话。”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三推六问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上推下卸 | |
上援下推 | 《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
不知老之将至 | 《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与世推移 | 《楚辞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与时推移 | 唐 李白《冬夜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 |
东推西阻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五回:“都氏只是拣精剔肥,东推西阻,媒婆说得丑些,又落得好推。” |
个人崇拜 |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 |
乘人不备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这畜生说什么乘人不备逃出来,那全是他一派胡言罢了。” |
乘其不备 | 明·郭勋《英烈传》第53回:“我们不如同众将暗去劫营,这是乘其不备,必可生擒徐达矣。” |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十九回:“看官们有所未知,从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互相推托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彼此互相推托,皆齐之不收,反遗之以与金人用。” |
互相推诿 | 明·李贽《焚书·因记往事》:“甚至互相推托,以为能明哲。” |
人迹罕至 | 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
仁至义尽 | 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
从头至尾 | 宋 朱熹《答吕伯恭(其三三)》:“不免索性说了,从头彻尾,只是此一个病根也。” |
以备万一 | 《八十一梦·第八梦》:“大时代来了,我们必须练习到脚能跑,手能作、肩能扛,以备万一。” |
以备不虞 |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浚池》:“旱年蓄水以资灌溉,水年藏水以备不虞,深者养鱼为利,浅者种荷为利。” |
以此类推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宣和间,宗室围炉次,索炭,既至,诃斥左右云:‘炭色红,今黑,非是。’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