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柔枝嫩叶柔枝嫩叶的故事

柔枝嫩叶的成语故事


拼音róu zhī nèn yè

基本解释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忆夫》:“绿茵尽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难茂,柔枝嫩叶,多应人采揪。轻舒手,罗裙宽褪腰肢瘦。”


暂未找到成语柔枝嫩叶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柔枝嫩叶)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叶扁舟宋·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一叶报秋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一叶知秋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一叶落知天下秋《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叶迷山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一叶障目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枝一栖
一枝一节明·莫是龙《画说》:“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
一枝之栖《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不蔓不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两叶掩目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仁柔寡断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则仁柔寡断之主,汉献、唐昭之俦耳!”
以柔克刚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以柔制刚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优柔厌饫明·宋濂《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遐尔学徒,争奔走其门,先生随其资器,孳孳训迪,必使优柔厌饫而后已。”
优柔失断《旧唐书·高祖纪论》:“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
优柔寡断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优柔无断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第十卷:“又云‘杳杳烟波隔千里,白频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
优柔餍饫语出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倡条冶叶宋 欧阳修《玉楼春》词:“南园粉蝶能无数,度翠穿红来复去。倡条冶叶恣留连,飘荡轻于花上絮。”
做刚做柔《醒世姻缘传》第五回:“又叫宅里再暖出一大瓶酒来与脚户吃,做刚做柔的将脚户打发散去。”又第四三回:“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的解劝。”
傲霜枝宋 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共枝别干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他们所注之书,或所见不同,各有所取;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
内柔外刚《易经·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冰销叶散《隋书 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冶叶倡条唐 李商隐《燕春台》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